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襄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航空中心

坚持适度超前发展,遵循便捷、立体、绿色的交通建设理念,推动交通与产业有机融合、网络与枢纽一体构建,巩固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管理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市,成为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重塑“七省通衢”辉煌。

 优布局,凸显襄阳全国铁路枢纽地位

加快铁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郑万铁路襄阳至万州段、呼南高铁襄阳至常德段,力争襄阳经信阳至合肥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大力推进当阳至保康、荆门经保康至安康等铁路前期工作,优化市域铁路枢纽布局,形成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重载铁路为主的“四纵三横”(“四纵”为焦柳铁路、郑万高铁、浩吉铁路、襄荆高铁;“三横”为汉丹铁路、西武高铁、襄渝铁路)“米”字型铁路客货运输网络,实现东西南北方向全部通高铁,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将襄阳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全国高铁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建设。整合东风铁路物流及襄北编组站、郜营站的铁路资源,打造集内外贸于一体的服务鄂豫渝陕毗邻地区、辐射全国、对接“一带一路”的现代化铁路物流基地。依托襄阳东站,打造集快递集散、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贸易展示、信息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铁快运物流基地。以襄州北站、王树岗站为依托建设铁路特色物流园,以唐白河港、小河港为依托建设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充分利用襄阳站、襄阳南站等现有铁路货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多点支撑的铁路物流体系。

铁路网布局示意图

我1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强网络,构建外联内畅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全面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建成绕城高速南段、枣潜高速襄阳北段、襄阳至南漳高速。加快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襄阳至西南、华东地区的快速通道。积极谋划老河口至谷城至南漳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全面构建“四纵(枣潜、二广、南阳至襄阳至宜昌、老宜)两横(福银、麻安)一环(襄阳绕城和福银、二广城区段)多支(保康至神农架、老河口至谷城至南漳)”高速公路网。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915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4.64公里/百平方公里。

优化完善国省干线主通道。加快实施207国道襄州至宜城段改建工程,建成河谷汉江大桥、宜城汉江二桥、牛首汉江大桥等公路过江通道,积极谋划南漳、保康、谷城三县交界区域对外通道,统筹推进全市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全面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主要经济干线达到一级公路。

全力建设“四好农村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全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实施以乡镇对外双通道、乡镇内部双循环、行政村通双车道为主要内容的“三双”工程,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改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实现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通到便、由畅到美”。积极谋划山区旅游公路网,大力建设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资源开发、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高速公路网布局示意图

我2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提能级,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航空中心

加快推进机场建设。完成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和T2航站楼国际区改造,开展T3航站楼前期研究工作,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航空中心。稳妥推进通用机场及航空起降点建设,推动枣阳、宜城、谷城、保康、南漳5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1—2个通用航空基地;在中心城区、重点景区、应急储备点及应急避难所设立多个临时航空起降点,形成“一主、五通、多点”的市域航空网络布局。

增强襄阳航空服务功能。加快拓展襄阳机场航线网络,完善轮辐式航线网络结构,基本实现对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热点城市的航线全覆盖,积极开拓国际航线,力争202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50万人次。积极发展现代航空货运服务,打造集鄂西北快递互换中心、物流分销配送中心、华中地区物流空运重要节点的机场航空物流园区,加快发展临港产业。

襄阳机场布局示意图

我3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快建成雅口、新集枢纽,推动王甫洲枢纽改造;大力实施航道整治,贯通汉江千吨级航道,将唐白河提升为III级航道,不断提升汉江通航能力。

加快襄阳新港建设。支持盐田港投资、建设、运营襄阳港,以小河港区、唐白河港区为重点,以河谷港区建设和余家湖港区转型发展为支撑,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港区,打造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借助盐田港的海铁联运经验和班轮航线优势,全面推进“江海联运、港港联动”,构建东向经汉江、长江到上海,西向经汉江、江汉运河、长江至重庆,南向经汉江、江汉运河、长江、松西河、湘江、湘桂运河、西江至广西的水运大通道。到202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

坚持发展绿色航运。深入推进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加快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做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理设施的衔接。大力推进船舶标准化,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积极推广新能源动力船舶。

襄阳新港分布示意图

我4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研究与发展战略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及车辆运输证持续增长 但资本市场热度明显下降

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及车辆运输证持续增长 但资本市场热度明显下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出行方式的发展,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不断增长。从市场规模来看,2018年到2023年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为2821亿元,同比增长32.26%。

2024年10月15日
我国二手车行业:政策方面支持力度较大 交易量和交易额逐年提高

我国二手车行业:政策方面支持力度较大 交易量和交易额逐年提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2024年1-8月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255.85万辆,同比增长5.53%。

2024年10月11日
我国铁路运输装备拥有量稳步增长 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大力推动行业建设

我国铁路运输装备拥有量稳步增长 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大力推动行业建设

拥有量来看,2023年铁路机车和客车分别达到2.24万台和7.84万辆;铁路客车拥有量则是持续扩张,2023年突破100万辆,达到100.5万辆。整体来看,全国铁路运输装备拥有量稳步增长。

2024年08月02日
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及需求增长背景下 我国智能物流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及需求增长背景下 我国智能物流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从下游应用情况来看,我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占比最高的是新能源,占比为14.83%;其次是快递快运,应用占比为14.64%;第三是快消,应用领域占比为12.70%。

2024年07月16日
我国城市配送行业市场规模大幅度下降 政策则主要以鼓励类为主

我国城市配送行业市场规模大幅度下降 政策则主要以鼓励类为主

城市配送行业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期,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规模往往局限于几个城市,有一定的地域限制;第二阶段为形成期,此时城市配送行业刚刚起步,配送业务主要满足的是城市物流和落地配送需求;第三阶段为发展期,外卖O2O与同城配送相辅相成,外卖O2O高速增长推动了城市配送的增长;第四阶段为二次发展期,

2024年07月13日
我国民用航空运输行业:周转量快速回暖 智慧民航建设政策环境利好

我国民用航空运输行业:周转量快速回暖 智慧民航建设政策环境利好

产业链来看,民用航空运输行业上游的代表企业中,航发动力是提供航空发动机的代表性企业,中国商飞则负责飞机整机的生产,中航机电、中航光电负责提供飞机机电系统;中游的代表性企业则包括了东航、南方、国航和海航在内的中国四大航空企业以及机场运营企业;下游主要应用方面为韵达股份、顺丰股控、圆通速递、申通快递、中国中免等。

2024年07月11日
我国集装箱行业主要壁垒情况:技术、资金和人才以及客户认同壁垒均较高

我国集装箱行业主要壁垒情况:技术、资金和人才以及客户认同壁垒均较高

集装箱是一种能装载包装货或非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的成组工具。其中,集装箱种类主要包括:干货集装箱、散货集装箱、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专业集装箱等。

2024年07月11日
我国智能仓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华东地区相关企业数量占比最高

我国智能仓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华东地区相关企业数量占比最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下游客户需求的增长,我国智能仓储行业开始不断发展。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为1356.9亿元,同比增长18.45%。

2024年06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