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襄阳自贸片区为引领,主动对接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双向循环的开放型经济,建成汉江流域对外开放新高地。到202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0亿美元,年均增长5%;外贸出口达到36.5亿美元,年均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2亿美元,年均增长5%。
更好发挥自贸片区先行先试作用
全面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坚持复制与创新并举,积极营造以“放管服”改革为统领的营商环境,充分利用自贸区外资负面清单更为宽松的政策优势,不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大力推动以贸易自由化为方向的对外贸易发展,积极促进以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努力探索以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体制机制以及以产业人才集聚为主要对象的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等创新路径,加快形成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促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市场法治化。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推广“一次进境、分批清关”入境管理模式。创新海关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促进应税货物通关便利。推进出口原产地签证改革。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海关合作,促进通关便利化。
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自贸试验区叠加优势,围绕主导产业的关键链条、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积极融入全球外循环、参与国内大循环,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5G应用和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推进襄阳大数据区块链试点。抢抓国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试点城市机遇,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控在线备份中心,推进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以一类航空口岸申建为切入口,推动航空产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中部地区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等货物贸易体系,大数据、云计算、国际物流、检验检测等服务贸易体系,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通关、人才培训等市场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国家邮政二级中心、鄂西北分拣中心、国际快件中心建设,打造辐射汉江流域的邮路中心,以及中部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产业发展重要试验区、集聚区和示范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打造服务外包示范产业园。加强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企业,设立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探索发展新型贸易方式,推动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专业服务向高端高增长值方向发展,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
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襄阳自贸片区改革先行、开放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区内区外联动发展新机制,加快自贸片区的制度推广和功能延展,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同步开展自贸试验区重点改革试验任务,努力把襄阳自贸片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及升级示范区、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引领区以及中西部内陆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提升全市对外开放水平和能级,助推襄阳成为“大循环”“双循环”的区域节点。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推动汽车、农产品、航空航天等优势行业企业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大循环,以优质产品出口、高端机械设备及技术进口带动扩大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贸易规模。稳固一般贸易主导地位,推动一般贸易向高质量、高附加、高收益迈进。加大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力度,巩固国家级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着力培育网络货运、外贸综合服务、公共采购咨询、财税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优化主体结构。加大“招商引贸”力度,持续开展“外贸三项工程”,推动外向型市场主体规模壮大、结构优化。扩大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持续稳固民营企业外贸主导地位。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产业链,带动优势产品出口。发挥外资企业以商引商、以商招商优势,扩大外资主体规模。健全完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实现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外贸企业“孵化器”。
优化商品结构。培育优势出口产业,引导企业布局全球市场,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出口集群。提升出口商品质效,推动出口商品向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变。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优化市域消费品供给结构。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认证认可和境外专利商标注册,创建国际营销网络,打造国际知名出口品牌。开展“襄阳出口名牌”评选,选树一批出口品牌创建典型。
优化市场结构。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为重点,稳定欧盟、美国和东盟等传统市场,加快开拓非洲、中东、南美和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鼓励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展会和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推进小微出口企业信保全覆盖,降低企业国际贸易风险。鼓励本地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的合资合作,推进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坚持引资、引智、引业并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招商,引进一批位于产业中高端、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投资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上市企业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多元引进境内外各类生产要素。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企业和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企业,加大境外招商对接力度,深化合作空间。积极推进委托招商、代理招商、选聘“招商大使”等模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效益。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主阵地作用,引导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以高新区、东津新区、庞公等为重点,吸纳集聚一批综合型总部、地区总部和职能型总部机构。依托高新区产业优势,建设总部经济示范区。到2025年,招商引资工业项目投资占比65%以上,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7%以上;全市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0家以上、国内500强企业120家以上,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600个以上。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谋划对接“一带一路”大通道大平台。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体系,巩固连接亚太的“铁水联运”“江海联运”通道。加快航空口岸开放步伐,加快机场国际区改造,努力建设一类航空口岸,适时启动客货运包机、开辟国际航线。提升汉江航运能级,加快汉江航运开发,打造汉江航运中心,加强襄阳港与武汉、深圳等沿江沿海港口合作,建立通江达海的对外水运大通道。畅通国际国内铁路物流大通道,积极推动综合铁路物流枢纽建设,重点建设商品车轿运中心、中欧班列汉江流域集结中心和公铁海多式联动中心,推动建设面向东北亚、东盟的铁海联运通道,打造襄阳自贸片区铁路港口。积极引进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整合铁水公空物流资源,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高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建成内陆具有影响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积极推进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各成员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加大对西藏琼结县、新疆精河县、恩施鹤峰县的对口支援、帮扶力度,支持对口帮扶地区加快发展。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全方位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制定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跨国经营发展计划,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的优势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科技创新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生产制造配套能力,以及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大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合作,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吸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投资落户襄阳,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流域中心城市交流合作机制,举办流域绿色发展论坛,借鉴各国成功的流域开发和沿江绿色发展经验。深化对外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文化、教育、旅游、青少年交流等领域合作。支持组派地方特色文艺及非遗展演团组赴沿线国家(地区)友好城市展演,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讲好襄阳故事,促进民心相通。充分发挥海外侨商桥梁纽带作用,服务襄阳产业走出去,把海外优秀企业引进来。
参与构建“一带一路”数字供应链。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订单、产能、渠道等方面共享,促进资源的有效协同和产业链向更高层级跃升。大力发展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离岸贸易平台经济,推广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方式,推动传统贸易经济向数字贸易经济转型。加快培育贸易发展新载体,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共建网络化“一带一路”区域性产品销售基地。
加强风险防控指导和管理。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通过综合服务和宣传平台,及时提供国别风险、投资国税收风险、境外投资政策、环境信用保险、风险监测预警等信息和服务。加强和创新商会协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健康地提升国际化水平和质量提供支持。(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机会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