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建立完善的全领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清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
紧扣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出台支持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省市联动、梯度培育,打造高水平、多元化创新载体。
激发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活力。用足用活省赋予高新区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高新区体制机制,深化“一区多园”管理,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全面提升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规划建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专业园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高新区“5G+智慧园区”建设,探索智慧园区无人化运营与管理模式,建成粤北地区“5G+智慧园区”示范园区。支持高新区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开放创新力,实现全国排名稳步提升,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持续推动省级高新区建设。提高英德高新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实行更高技术准入门槛和更严环保标准,争取建成生态型园区。建立特色突出的创新综合体,集聚高端创新创业资源,提升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适时启动英德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继续布局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争取到2025年新增1家省级高新区。加快培育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
超前布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面向主导农业产业需求,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每年争取组织2个以上条件成熟的县(市、区)申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谋划布局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提升“三园一城”科技创新水平。发挥我市临近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快的科技企业集聚落户广清产业园、广德产业园、广佛产业园和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数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健全转移转化体制机制,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成果及科研团队,围绕产业链转化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和创新解决方案,培育壮大新动能。
培育发展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综合性服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工程,坚持“一企一策”重点培育,持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推动一批规下高企转规上,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
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参与或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在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玻璃纤维、精细化工材料等细分领域率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跨领域跨行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国际稀散金属研究院和高水平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院,带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打造龙头企业创新生态圈。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中小微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培育细分领域“单打冠军”。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集团化经营,通过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形式兼并重组或改组上市。
培育提升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一批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开发研究院、行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园区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到2025年争取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
强化高新技术研究应用
坚持高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新技术、新产品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我市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目录,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施不少于30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深入推进“5G+”建设,鼓励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展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连樟村“100+N”农业科技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开展废污水治理、农产品副产物价值链提升等建设。围绕农业“3+3+X” 产业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清远鸡全产业链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以柑橘为主体的病虫害生物防疫防治体系;推动英德红茶“5G+智慧农业”、智慧茶厂等建设,构建全流程的现代农业装备和数字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建好5G+AR党建示范,开发VR党建历史内容和当前事件场景,有效保障智慧党建学习成效。谋划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银行建设,争取成功转化一批绿色技术成果。支持疾病防治等科技创新,推动5G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科技支撑。组织实施好英德高新区环保监测及安全防控管理等科技重大项目,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社会救援科技支撑能力。
优化创新环境
改革科技管理制度,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
强化科技政策支持。积极推动《清远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扩大联合信贷风险保证金规模,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创业企业提供创投支持。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发展新路径,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政银企”共担机制,稳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
营造创新良好氛围。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组织开展技术创新试点,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创新要素配置作用。加大科研领域严重失信行为惩戒力度,构筑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氛围。加强科普工作,加快清远科技馆展陈项目建设。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加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浓厚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引育创新人才
聚焦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研究制定新一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养若干规定,实施更加开放、更大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我市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布局,着力推进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科技、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生态旅游、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广清一体化和“双区”建设战略机遇期,制定年度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加大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团队项目引进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强化企业家人才战略意识,培育爱国奉献、理念超前、视野开阔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创新优化政校企合作模式,依托省职教城,实施“职校优才”培养计划,创建青年人才交流活动中心,加大青年人才尤其是大学生人才吸附力度。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设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深入推进实施省“扬帆计划”入选项目,精心组织实施新型高性能材料产业人才振兴计划,着力打造全省新型高性能材料产业人才高地。实施重点人才项目“起航计划”,支持县(市、区)加快推进地区性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的人才发展项目。持续优化人才载体平台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海外科研机构等创新平台,有力激活人才驿站、农业专家联络站、大学生联络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载体功能,积极推动举办全市性高规格大规模人才对接交流活动,营造聚才集智、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举措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举措 |
开通一条高层次人才“服务热线”:为人才开通“服务热线”,便于人才联络沟通、反映问题,并及时跟进回应、落实责任、跟踪解决。 推行人才服务“一卡通”:为经我市认定的六类“高精尖缺”型人才发放清远人才服务卡,人才凭卡可在创办企业、项目申报、出入境、居留、落户、体检、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优先便利服务。 实行人才服务“一站办”: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安排专人负责受理高层次人才服务项目申请材料,承办、代办和带办有关手续,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实现高层次人才办理有关业务“最多跑一次”。 建立一个人才服务难题协调机制:实行人才需求限时办理制和首问责任制,通过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及时解决人才反映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健全一套人才荣誉制度:按照结构要求和一定比例,在优秀人才中定向推荐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大力宣扬人才先进典型事迹,真正让人才在清远有地位、有声誉。 |
资料来源:清远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科技服务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全景评估与发展潜力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