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农村10公里、城市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建成区、镇、村三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网络,提升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构建文旅融合大数据服务网络,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政府购买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文化活动,持续推进“粤书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全民阅读、乡村戏曲节、村歌嘹亮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提升文化素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2.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加强北江流域沿线文明遗迹的考证、挖掘、研究,理清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历史脉络以及清远清新的历史贡献,强化“文明传承者”的角色定位。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古村落、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激励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传习中心建设,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沙河鸟笼、笔架茶、三人燕尾龙舟技艺等制作技艺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应用。加快传统文化演艺中心建设,创新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庆活动形式,举办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红色历史,加强红色革命遗址、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与建设,打造历史文化游径和红色教育基地,推动文旅融合健康发展。
(二)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数字、摄影、观光、游乐、出版等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配合清远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以北江水系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打造集文化、康养、旅游、休闲、体验、服务于一体的北江文化产业带。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2.加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提炼地方特色文化价值,加强包装、宣传和营销,进一步为“清香溢远”城市文化品牌贡献清新力量。进一步壮大社科队伍,擦亮“文化墟日”“社科夜市”等品牌,加强社科课题研究。深入实施文艺作品创优工程,推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和基层群众生活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鼓励文化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内涵,拓展民族生活方式、技艺、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将“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发挥旅游反哺文化的作用,打造广告传媒、文化会展、大型节庆、工艺美术等独具吸引力的特色文化产品。
3.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特点的发现、使用、评价、流动、激励和储备机制,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高地。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加快推进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传统文化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规模与发展趋势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