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全国、全省一样,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一是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产业转移和扩大内需,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要素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二是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加快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共建合作园区新平台,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新基建赋能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中央精准施策,将继续强化和完善“六稳”“六保”举措,加大基础设施、农业、民生、环保等领域扩投资补短板扩内需的力度,市场信心进一步得到稳定,有利于我市在聚焦高质量发展、促进有效投资、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四是科技产业加速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十四五”规划建议各项任务的首位,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4项重点任务,这将有利于市发挥创新平台集聚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1+5”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
2021年预期目标 |
地区生产总值 |
8%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5%左右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9%以上 |
固定资产投资 |
9%以上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城镇新增就业 |
3.6万人以上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3%左右 |
粮食产量 |
310万吨以上 |
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 |
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
资料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一)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三重一创”建设,积极参与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一市一中心”分平台建设,借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辐射带动作用,布局一批特色鲜明的“微中心”和创新产业园,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辐射区。大力支持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炭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电八所光纤传感工程研究室、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等建设,推动形成“合肥研发、淮南转化”“合肥孵化、淮南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格局。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三大“国字号”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再提升,支持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建设“双创”基地,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继续完善“1+3+8”科技孵化器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大市场。登记科技成果400件,每万人高价值专利发明拥有量达到0.8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亿元。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5%。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加快建设人才强市,落实新阶段江淮人才政策和江淮英才计划,修订完善市“招才引智”办法,支持在淮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继续开展“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评审,新认定“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0家。提高技工培养层次,加大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培养力度,新增技能人才2.4万人。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海外名师大讲堂”等大型引智活动平台,参与、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常态化落实“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机制,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大力推动千亿规模的煤电化气全产业链发展、高新战新产业集群式发展、循环经济突破式发展,着力培育“1+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潘集电厂一期、淮河能源煤层气开发利用、恒大新能源电池、中车瑞达电机生产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宏泰钢铁二期、陕汽配套产业园等一批制造业项目,积极推进中安二期、平圩四期等坑口电站、煤制天然气、嘉玺三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5个,工业投资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家,创建绿色工厂3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工业精品10件。继续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健全“小升规”和新建新投产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储备机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做大做强省级大数据集聚发展基地,加快安徽(淮南)大数据交易中心、云谷大数据产业园、互联网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申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000个,推动5G在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加快蓝讯电子LTCC封装滤波器研发产业化、蓝煜电子5G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系统、文峰航天线缆5G数字光收发模块等项目建设。
2021年产业类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2021年产业类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
●续建:恒大新能源电池、潘集电厂一期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清洁能源储运装备制造产业园、睿鑫环保粉煤灰综合利用、中车瑞达淮南电机研发和生产基地、钱潮轴承智能化工厂、云谷大数据产业园、毛集经开区机械电子科技产业园、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东华LNG装备制造、绿色智造产业园建设、达因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建设、博美奥齐石材加工装备制造、大唐淮南风电场工程二期、晶龙源玻璃盖板生产、贝可智能显示终端、装配式建筑生产、协鑫凤台县港河风电场、三峡新能源潘集黑河风电场、毛集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合想改性塑料生产基地、中安同济建设工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市经开区年产15万台智能显示影像设备、九耀科技智能终端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粉末涂料助剂、脂环二醇等项目。
●新开工:市高新区产业园二期、亿鸿环保新材料产业园、中宏光学材料加工基地、宇贝高端显示材料、灵淮化工水性乳液、联基电子、沃力特年产5000吨流体设备生产基地、年产3万吨高铁构件生产、中志轨道地铁轨枕生产线、年产5000万套通信设备零部件生产线、步宇汽车生产、新型安全节能玻璃、艾志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年产1万套模块化钢架彩板箱房生产、年产8000套高低压节能配电柜生产、高分子环保容器生产基地、新桥科创产业园、润升太阳能配件生产等项目。
●竣工:年产3万吨钢构、年产30万方人造轻骨料及10万方陶粒加气砌块生产线、三合电缆生产线、通霸铅炭超级电池扩建、创信达机械年产130套智能装备建设、凯创新型环保建材、市高新区智造园区四区块标准化厂房、年产1500万件压缩机零部件、大通工业新区标准化厂房、强展新型建材年产40万吨机制砂生产线、年产5万吨混凝土强化配料、绿十字生物药剂仓库和实验综合楼等项目。 |
资料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三)着力扩大内需畅通循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不断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优化城乡商业空间布局,加快山南新区中央商务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0家。加大龙湖路地下商业街等特色商业街改造提升力度,力争培育3条省级商业步行街。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造升级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改造农贸市场5个。大力发展线上经济,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网上零售额增长10%。鼓励农村电商发展,落实《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力促农产品上行。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城市、合肥都市圈、皖北旅游联盟的合作,开展区域推介活动,加快编制《楚汉风情·百里画廊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寿州古城、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焦岗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打响三大旅游主题活动品牌,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5%以上。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实施好《稳投资项目工程包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两新一重”,强化“四督四保”“三个走”工作机制,落实重大项目层级调度和领导包保机制,加强项目要素保障,突破项目建设的阻点。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95个、续建230个、竣工30个。围绕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薄弱环节,积极谋划储备一批促转型、补短板、增后劲的重大项目,不断充实“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动态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00个以上。统筹抓好政府性投资项目、世行亚行贷款项目、PPP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
畅通现代流通体系。以加快推进淮南江淮枢纽港建设为重点,以多式联运为抓手,不断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蒙城-凤台-淮南、淮南-定远-滁州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保义)至颍上(南照)段建设,推动G3京台西绕线淮南段、G36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等4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G206烟汕线(上窑街西段)、S102合阜路(曹庵至水家湖段)改建工程,加快推进G206洛河至曹庵段、G345凤台至毛集等8条国省干线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凤台新港、寿县五里闸作业区港口码头等项目建设,开工引江济淮工程二期、中铁中房大通洛河作业区港口物流园、淮南港3号综合服务区等项目,完成寿县港区及相关作业区规划调整。依托合肥空港示范区建设,谋划建设新桥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推动铁路“无水港”建设,探索开展集装箱铁海联运。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淮南物流园扩容升级,加快建设西商农商城,开工皖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项目,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新增限上商贸单位60家。
(四)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监测帮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方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行蓄洪区、采煤沉陷区贫困人口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贫困人口就业保障力度,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科学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做好观念衔接、规划衔接、政策衔接,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实现减贫工作平稳转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政策落地,完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4.1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建设任务,新开工建设19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10万吨以上。完成生猪恢复发展2年计划任务,加快推进温氏、牧原、正邦等生猪养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合作社80家、家庭农场100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45个。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巩固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成果,提高治理设施建后运行管护水平。完成1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及养护提升工程490公里、改造危桥5座。做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促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及监管平台建设进度。结合“三变”改革村自身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扶持、村集体入股等方式建成一批“三变”改革示范项目,增添乡村发展动力。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及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五)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动力活力。
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类政策,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准入,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继续做好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偿工作。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四送一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帮扶力度,“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线上线下服务实体经济。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8万户。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市场监管领域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投资审批事项线上并联办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线上办理,大力推行一般项目承诺制审批。建成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持续压减。全面推行三级政务服务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打造新型政务“皖事通办”平台,持续完善“一窗通办”“一事一次办”“全程网办”等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加强绩效监督问责。推进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市、县区财政支出责任。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充分运用“政银担”、“税融通”、续贷过桥资金等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小微企业有效信贷投放。持续扩大直接融资、股权融资规模,动态完善企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5家,实现直接融资120亿元。探索建立地方金融机构快速有效退出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各类地方金融业态风险防控。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土地、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价格机制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
(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区域合作开创新局面。
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淮南市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大力推动“一廊五地”建设,打造“两区一枢纽一基地”,扩大与长三角地区在能源、大数据、煤电固废综合利用等产业合作。深化与上海闵行区交流合作,推动各个县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积极结对共建。全面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强化淮河生态保护,推动淮河(淮南段)生态廊道、江淮运河百里画廊等项目建设。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战略平台,推进合淮产业走廊规划落地实施,积极推动合新六城际铁路、合肥机场S1号线建设,加快推动寿蜀现代产业园和新桥国际产业园参与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支持政策,大力开展园区结对共建,主动承接工程机械、化工新材料等产业转移。
着力稳定外贸外资。抢抓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发挥新桥国际产业园毗邻合肥片区、市经开区毗邻蚌埠片区优势,积极建设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支持田家庵、寿县打造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动市高新区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持续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继续压缩整体通关时间。进出口总额增长10%。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支持外资进入医疗、养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
持续抓好招商引资。着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质量效益,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第三方招商,探索开展“基金+产业”招商、“技术团队+资本+项目”招商等招商新模式,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建立完善重大项目线索调度、洽谈、开工全过程跟踪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包保、层级调度等机制,切实提高项目签约率、落地率和开工率。注重利用展会平台,积极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展会,精心办好淮南豆制品展销会,加强项目包装推介,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淮南。全年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140个以上,其中工业项目110个以上。
(七)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更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编制并组织实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统筹推进山南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升级,不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改造老旧小区103个。加快城区路网建设,建成田大北路、万城广场地块周边道路及水系、建北路等项目,开工建设西园路、谢三路等项目,开展中兴北路、湖滨西路、十涧湖东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系统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能力,加强城市易涝点整治,提升改造西部泵站、实施连通排水沟渠工程。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高新区南经二路、南纬三路、中兴路供水管网新建工程和西部第五水厂改扩建工程,继续实施老旧燃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淮南中能LNG综合利用项目,完成主城区供热老旧管网改造。扎实推进省级公交示范城市创建,建成2个公交枢纽站,新增公交线路2条。
淮南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区方案2021年度计划
淮南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区方案2021年度计划 |
淮南安成经济开发区、淮南现代产业园区、淮南玻璃产业园、田家庵区淮潘路西侧、田家庵区十涧湖路南北两侧、曹庵镇合淮路两侧约200米及206国道两侧约200米、曹庵镇镇区、青丰砖厂地块、融创玉兰公馆、鑫海物流园工业项目、兰亭小区项目、安成镇工业项目、西北成熟片区、国家级产业开发片区、中东部发展片区、高铁片区、八凤走廊新型产业开发区、八公山工业集聚开发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开发区、八公山旅游康养综合开发区、大通工业园区(二、三、四期)、洛河镇工业地块、大通中心城区商服地块、孔店乡工业园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集中区片区、淮南市高铁东站周边片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城镇化项目片区、淮南市东部工业区(一期)片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田东工业园片区、淮南市东部工业区(二期)暨农场拆迁安置区片区、淮南市经济开发区龙池片区、唐山城市发展片区、望峰岗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片区、淮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智造园区片区、杨公镇镇区片区、乡镇发展区域片区、卢家湖片区、陶圩粮食加工产业园片区、平圩镇经济开发区北片区、临港工业区片区、架河乡潘集电厂以西片区、潘集区政府周边片区、循环经济园片区、柳河安置房预留片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区等。 |
资料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扎实开展“城市大脑”建设,健全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汇聚融合海量公共数据信息,打造全市数据汇聚共享核心平台,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继续实施“八大提升行动”,综合治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秩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立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现象。优化市民出行服务,引进共享电动车,加强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管理。净化静态交通秩序,开工建设城市智慧泊车项目,新增公共停车场5个、停车泊位22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00个,严格查处私设停车场、乱停乱放、霸占公共停车位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停车收费管理。
推动城乡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扩大各开发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坚持“科创+产业”道路,加快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排水、排污、供电、天然气等生产配套设施,统筹布局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完成投资380亿元。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均衡配置,加快振兴县域经济,积极申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八公山豆腐小镇、焦岗湖荷香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八)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五控”措施,全面取缔城市建成区散煤堆放场所,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秸秆禁烧等专项行动。紧盯国控断面水质,全力做好瓦埠湖、焦岗湖和高塘湖流域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持续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8个国控断面年度均值全部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完成市政雨污错接混接点治理及破旧管网修复改造,实现老旧小区内部雨污分流,完善污水处理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继续加大绿盾自然保护地整治力度,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提升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监测处置能力,持续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化,减少塑料污染。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细化落实省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开展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能耗指标,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有序实施园区循环化试点改造。加快西部垃圾发电场改扩建工程、建筑垃圾消纳厂施工建设。建立健全煤系固废物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抓好凤台、潘集两个煤系固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园建设。全面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到18%以上。提高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全面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淮河岸线整治和湿地保护,谋划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淮河生态经济带提升工程,继续抓好禁捕退捕工作。严守生态红线,推深做实河长制、湖长制,持续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增绿补绿三年行动计划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造林3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30个。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科学编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落实《淮南市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3年)》,加快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九)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力度,推动各县区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优质教育“细胞”建设工程和乡村温馨校园创建行动,新改扩建各类学校300所。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动高中教育集团化、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扎实推进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工建设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建成淮南技工学校新校区、淮南卫校山南新校区。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淮南师范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推广智慧教学、在线课堂新模式,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办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权益保障体系。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出台落实新一轮援企稳岗、扩大就业支持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退捕渔民、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民、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就业3.6万人以上。持续实施“创业淮南”行动计划,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引导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面推进电子社保卡应用。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开工建设城市棚户区(城中村)3232套,公租房分配入住1000套。新开工沉陷区安置房1987套、搬迁安置群众3391户。持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继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
加快健康淮南建设。切实加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山南新区综合医院、淮南卫校职教园区新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市中医院、市三院、市四院迁建。不断提升计生服务与妇幼健康保障能力,确保如期实现妇女儿童“两纲”目标。进一步提升医保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深入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选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进一步加强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的推报工作。坚持文化惠民、文化为民,大力开展少儿艺术、书画艺术、戏曲艺术和非遗展演进校园、进基层、进景区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发掘保护工作,加强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上窑新四军纪念林等重点单位保护建设,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扎实推进平安淮南建设。认真落实“1+9+N”重大风险防控方案体系,继续加大金融、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控力度,坚决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加快推进“雪亮工程”,严厉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推深做实“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等工作,加快应急物资储备库、医疗物资储备库等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救灾物资储备方式,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创建省级以上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以上。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县、乡三级人民满意信访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最多访一次”试点,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持续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自主管理、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推动智慧社区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动“三社联动”试点全面推广。加强法治淮南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启动“八五”普法工作。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完善新时代国防动员体系,扎实做好全民国防教育、武警、消防双拥、人民防空等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深化援疆、援藏对口支援工作。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工会、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广播电视、地方志、档案、对台、外事侨务、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各项事业。(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格局现状与未来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