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武汉市现代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强化重点产业基地引擎作用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实施支柱产业壮大计划,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强力推进制造强市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武汉制造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核心电子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以及工业基础软件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

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供应链安全性、完整性。推行“链长制”,构建“一链一网”,制定“一链一策”,大力“建链、固链、补链、稳链、强链、跨链、延链”,推进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园”。建立产业链外迁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提升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7%左右。

三、实施技改提能工程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促进钢铁、石化、建材、食品、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优化装备产业体系,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新兴产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以及技术与社会的跨界融合发展。到2025年,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8%以上,建成20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工厂),实现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

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构建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长引擎,推动产业有机更新、迭代升级。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8%。

一、强化重点产业基地引擎作用

依托长江存储器基地建设,加快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5G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技术等战略领域,打造全球领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依托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以火箭卫星设计研发、制造发射、卫星物联网等为重点,形成面向国内外的市场化、商业化航天发射服务能力,打造中国航天产业第三极。依托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加快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通讯导航、车载芯片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推动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依托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网络安全学院、网络安全研究院、大数据中心等,培养一流网络安全人才,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依托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完善“一城一园三区”布局,实现新药创制重大突破,推动医疗器械提档升级,提升精准医疗能力水平,促进微生物产业和生物育种快速发展。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和方向,集中力量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开发应用。

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

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

光电子产业。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做大“光”产业,做强“芯”产业,发展“屏”产业,拓展“端”产业,布局“网”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突破类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传感、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做大智慧交通产业,推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智慧教育产业,布局智慧养老产业,力争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数字产业。依托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争创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华中分中心,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做强数字软件产业,发展数字建造产业,壮大网络安全产业,布局区块链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量子技术产业。依托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武汉中心,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量子导航产业,打造量子通信产业。布局量子计算产业,培育“量子+”产业,打造国内量子技术及产业发展新高地。

超级计算产业。依托国家超算武汉中心,积极布局超算产业链,发展高性能计算产业,提升云计算产业。

电磁能产业。依托东湖实验室,持续提升脉冲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持续开展磁阱型氘氘聚变中子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发展电磁装备制造、高端舰船制造、高速轨道交通产业,支撑世界一流的电磁能产业发展。

氢能产业。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发展氢能源产业,做大燃料电池产业,布局整车整机产业,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加快国家氢能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示范城市。

高端装备产业。依托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桥梁工程装备、航空航天,加快推进高端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新材料产业。依托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材料复合新技术和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做强先进结构材料,布局前沿新材料,加快推进新材料复合化、绿色化、多功能化,为武汉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提供硬核支撑。

大健康产业。依托武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等,策划新冠病毒灭活疫苗、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项目,实现新药创制重大突破,推动医疗器械提档升级,提升精准医疗能力水平,促进微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抢占生物育种发展高地,加速大健康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资料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三、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瞄准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推进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实验室,打造未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核心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应用。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现代服务业升级计划,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打造中国服务名城。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2%左右。

一、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

突出做精做强,加快建设新零售之城、综合物流枢纽、区域金融中心、世界“设计之都”、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国家级会展中心等,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服务业产业集群。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间的协同融合,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平台化、多样化发展。引导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支持服务业集聚区扩大规模、提升能级,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升级

面向制造业高端服务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区域集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和研发设计服务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专业中介服务商之间融合互促。鼓励制造企业将具有行业前景和雄厚基础的服务类业务独立设置、参与市场竞争,将不具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和部门由“内部化”转向“外部化”。

三、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升级

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倡导新消费理念,创新政策支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改善服务体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健全社会资本准入体制机制,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提升服务品质,打造特色高端服务品牌,鼓励企业上星、评级、创优。

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锻造武汉质量、武汉标准、武汉品牌,增强企业活力和实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一、加快发展“五型经济”

加快发展服务经济,优化产品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辐射区域,提高附加值,推动向专业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发展头部经济,引进培育更多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拉长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完善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物流带产业,以枢纽聚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经济、高铁经济、空港经济等。加快发展信创经济,聚焦应用软件、信息安全、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等领域,打造安全可信的IT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发展流量经济,推动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线上线下融合联动,提高流量要素的规模和效率。

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完善“一体化”质量基础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湖北)武汉园区建设,打造中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中心。实施重要标准研制行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发展标准研究中心和团体标准促进中心,新增制修订国际标准2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300项以上,地方标准120项以上。实施武汉品牌提升行动,树立行业质量品牌提升标杆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10个以上、湖北名优50个以上、武汉名品100个以上。

三、促进企业融通发展

突破性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做大市场主体总量,做强市场主体能级。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政策扶持,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行业协会、中间组织和机构发展壮大。发挥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头部企业+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到2025年,市场主体总数突破200万户。

推进“965”产业迭代发展

推进“965”产业迭代发展

以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以头部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以产业地图引导区域特色产业布局,打造一批万亿级、五千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世界竞争力、区域带动力、未来支撑力。

一、九大支柱产业集群

1.“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光电子、硅光及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芯片、5G通信与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智能终端、信息网络等,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到2025年,“光芯屏端网”产值5000亿元。

2.汽车制造和服务。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推动传统汽车转型提升,大力发展汽车研发设计和汽车后市场,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产业化,积极创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5000亿元。

3.大健康和生物技术。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微生物、健康服务等,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现代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流通体系,打造国家健康服务中心。到2025年,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值600亿元。

4.高端装备和先进基础材料。聚焦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桥梁工程和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激光装备等,打造全球高端装备产业制造中心。聚焦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推动武钢转型发展,建设炼化一体化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值1000亿元,先进基础材料产值2000亿元。

5.智能建造。聚焦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桥梁设计、高铁设计等,促进数字设计与建造体系精益化、高效化、流程化、智能化。到2025年,建筑业增加值2000亿元以上。

6.商贸物流。聚焦传统商圈升级、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打造新零售之城。聚焦电商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建设全球供应链管理重要节点和全国物流综合枢纽城市。到2025年,商贸业增加值22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2000亿元。

7.绿色环保。聚焦安全应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打造国内具有特色的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聚焦绿色健康食品、时尚纺织等,提升现代消费品供给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8.文化旅游。聚焦创意设计、传媒出版、文化遗产、文化商贸、博览会展等,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五色旅游”精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900亿元。

9.现代金融。聚焦银行保险、财富管理、消费金融、风险投资、私募股权、金融科技、金融大数据、金融后台、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2500亿元。

二、六大新兴产业领域

1.网络安全。聚焦网络安全硬件、软件和服务,开展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网络安全培训体系,布局区块链产业,打造网络安全创新引领区、产业集聚区。

2.航空航天。聚焦运载火箭、卫星、发射的产品、服务和应用,飞行器研发设计、生产、维修,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大力发展,大幅提升市场化、商业化航天发射能级,打造全国商业航天产业高地。

3.空天信息。聚焦高精度北斗芯片、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地理空间信息、天基物联网等,丰富定时、定位和遥感观测的综合应用服务,构建覆盖“空、天、地、海”的产业链,打造成为我国空天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4.人工智能。聚焦智能芯片计算与系统、人工智能云服务、智能机器翻译、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高标准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5.数字创意。聚焦动漫、游戏、电竞、直播等,建设中部文化创意之都、全国泛娱数字文化高地。

6.氢能。聚焦氢能源、燃料电池等,构建氢能研发、制备、储运、试验测试、应用等完整产业链条,加快国家氢能示范基地建设。

三、五大未来产业方向

1.电磁能。聚焦电磁装备制造、高端舰船制造、高速轨道交通等,打造世界一流的电磁能产业。

2.量子科技。聚焦量子导航、量子通信基础应用网络、量子通信装备研制、量子计算等,打造国内量子技术及产业发展新高地。

3.超级计算。聚焦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积极布局超算产业链,提升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交易、信息管理分析能力,建设以云计算平台和云服务为关键支撑的数字生态,打造“科技算盘”,建设“算力城市”。

4.脑科学和类脑科学。聚焦脑重大疾病诊治、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等,积极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推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有效结合,成为“中国脑计划”的领军者。

5.深地深海深空。聚焦地球深部勘探开发、深海装备和传感网络开发、深空对地探测等,形成“三深”运载探测装备系列化和配套能力,增强作业支持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带动“三深”技术与装备的自主产业发展。

资料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商机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已逐渐走向成熟 新中标项目规模逐年下降

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已逐渐走向成熟 新中标项目规模逐年下降

垃圾焚烧即通过适当的热分解、燃烧、熔融等反应,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进行减容,成为残渣或者熔融固体物质的过程。垃圾焚烧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高温堆肥三种方式。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放缓 居家养老仍为主要养老模式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放缓 居家养老仍为主要养老模式

而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加上政策的支持,我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我国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市场规模从3.5万亿元增长到了6.00万亿元,连续五年稳定增长。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会展行业:2023年展览数量及面积快速回升 其中广东省占比最高

我国会展行业:2023年展览数量及面积快速回升 其中广东省占比最高

从线下展览数量来看,由于在前些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线下展览数量大幅度减少,到2023年疫情影响减小,我国线下展览数量迅速回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线下展览数量为7852个,同比增长192.77%。

2024年09月20日
【投融资】近八年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资本市场逐渐降温 投融资事件呈下降走势

【投融资】近八年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资本市场逐渐降温 投融资事件呈下降走势

数据显示,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129起减少到2023年的2起。2024年1月-8月,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3起,投资金额达0.9亿元。

2024年09月18日
我国共享经济行业:市场交易规模逐年增加 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为主要领域

我国共享经济行业:市场交易规模逐年增加 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为主要领域

从各领域交易额情况来看,在2022年我国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位于前三分别为生活服务、生产能力和知识技能,交易额分别为18548亿元、12548亿元和480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4%、1.5%、5.9%;占比分别为48.40%、32.75%、12.54%。

2024年08月16日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进入提效增质期 市场规模稳增 相关投融资金额回升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进入提效增质期 市场规模稳增 相关投融资金额回升

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污水处理市场规模保持增长趋势。2022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市场为1437.4亿元,同比增长4.95%;2023年污水处理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1500.1亿元。

2024年08月01日
我国健康体检服务市场规模整体实现扩容 行业准入壁垒较高

我国健康体检服务市场规模整体实现扩容 行业准入壁垒较高

健康体检服务是一种预防性的医疗服务,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的身体进行检查,以了解其健康状况和潜在疾病风险。

2024年07月09日
老龄化加深下我国养老院市场前景可期 政策持续助力行业规范化、良性化发展

老龄化加深下我国养老院市场前景可期 政策持续助力行业规范化、良性化发展

养老院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老院是指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广义的养老院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

2024年06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