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加强需求侧管理,强化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畅通经济循环堵点,实现新时代的“货到汉口活”,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打造消费升级集聚地、国际消费承接地、线上消费结算地和新型消费示范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一、促进传统消费提档升级
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品质消费、品牌消费。持续改善居住品质,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支持老字号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发展新型业态。优化提升市级商业中心功能,高标准建设武汉国际贸易城,提升大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品牌影响力,重点打造2-3个国际地标性商圈。加快江汉路、楚河汉街、光谷步行街等特色步行街智慧街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实施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三大提升行动,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商业生活圈。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二、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打造新业态新模式策源地。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培育壮大无接触交易,实施线上经济“8+3”领跑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电商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到2025年,线上经济交易额2.5万亿左右。培育消费新热点。打造全球新品名品首发地、高端品牌首选地和时尚消费目的地,做强“首店首发经济”,推动形成从“首发”到“首店”再到“总部”的“首发经济”效应。做强会展经济和赛会经济,提升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功能,加快推进武汉天河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拓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打造消费新场景。加快拓展艺术商圈、夜间经济、街巷经济等商业空间,建设一批“夜武汉”地标,支持智能点餐、零售机器人、自助提货柜等便利化应用,鼓励实体商业扩大人工智能与5G场景应用空间,提升体验、展示、沉浸、吸引流量的场景功能。
三、推动海外消费替代
加快自贸区先行先试,在医疗、教育、旅游等方面为市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国际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和服务企业,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各类跨境电商平台,合理扩大高品质消费品和服务进口,加快建设全国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中部地区名优产品出口平台。落实完善免税政策,规划建设一批市内免税店,推进国际名品城、机场高端商品展示区和口岸免税店建设,设置免税旅游区,优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吸引境外游客消费和居民境外消费回流,实现“逛在武汉、货买全球”。四、完善促进消费保障机制营造安全消费环境。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促进“武汉品质”自愿性产品认证普及化,实现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推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健全消费政策保障。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消费政策。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增长和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谋划实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提高投资效益,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扩大投资规模。实施万亿投资促进计划,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领域谋划一批关全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功能性、产业性项目布局。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产业用地“亩产”绩效评价体系,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差异化需求,精准实施混合用地出让、容积率提升、标准厂房分割转让、绿化率区域统筹等政策,高效利用存量土地,提高经济密度。提高投资精准度。制定实施重点区域产业准入政策,确保产业发展空间。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实施招商引资跃升计划,精准开展招商引资,聚焦“新而特”产业、“大而强”项目、“小而美”企业,采用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加快引进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企业和总部企业。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地图精准匹配、快速落地,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产业领域聚焦、向重点区域集聚,为好项目腾挪土地,为好产业开辟空间。
二、推进重点领域投资
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巩固发展基础,加大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鼓励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提升城市发展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力。全力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精心打造亮点区块,加快建设长江新区,不断完善两江四岸、东湖绿心等城市名片,加大国际产业园、产业功能区投资力度。
三、有效扩大社会投资
完善政府投资管理,统筹编制政府投资计划,健全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开放力度,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投资较快增长。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商品和服务跨区域流通,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一、建设国家物流枢纽
畅通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水港、陆港、空港统筹发展,加快多式联运大通道及设施、集疏运体系和服务集约集合,加速融入全球“1、2、3天”快货物流圈。加快中部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拓展武汉至日韩、东南亚等近洋航线,提升“日韩-武汉-欧洲”水铁联运国际中转通道能级,探索开辟武汉至沿海地区港口直达航线,构建“8+6”国际直达联运大通道。实施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战略,支持鄂州花湖机场建成一流航空货运枢纽,推动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运营合作对接,构建“35+15+30”国际航空大通道,加快形成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轴辐式航空网络体系。加强与西南、西北等地区对接,形成以武汉为水运节点,联结中西部地区铁路运输的水铁联运模式,打造中西部最佳出海口,建成内陆国际运输新桥头堡,吸引沿海地区内销货物和内陆省市外贸货物在汉中转、集散。
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阳逻港建设和一体化运营,同步推动其他港口物流枢纽特色化发展。开拓国际航运通道,推动中欧班列与阳逻港无缝衔接。完善国内转运网络,拓展汉江、大运河及中三角省际航线,构建多样化内贸运输新通道。优化港航服务体系,繁荣航运服务产业。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提升铁路集装箱、特货、快运分拨作业功能,建设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突破性发展武汉北部、南部多式联运走廊,构建“一环八向”铁路货运网,重点发展甩挂运输、邮政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双枢纽”建设,开辟国内主要城市、亚太、欧美的全货机航空货运线路,构建“全货机+腹仓带货”发展模式。打造国家航空货运组织中心,推动陆空联运创新发展和临空临港产业聚集。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生产集聚区及武汉综合运输网络,着力构建现代供应链服务网络,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信息、大宗商品物流、农副产品物流和危化物流,推进物流与制造深度融合。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武汉国际贸易城及武汉综合运输网络,着力构建面向国际、国内和区域商贸服务网络,为国际国内商贸活动、武汉消费需求提供商品仓储、干支联运、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以及金融、结算、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 |
资料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二、增强市场服务功能
优化市场布局、贸易方式,发挥商贸流通衔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功能,实现从采购到生产再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机衔接。提升钢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及服装、箱包等小商品全国性批发市场能级,建设国家级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示范市场和全国性工业消费品国际采购中心,加快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等一批市场提档升级。推动有条件的市场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提升市场整合线上线下供求资源能力,提高武汉商品交易规模在全国的比重。拓展市场标准制定、价格指数发布等功能,形成“华中钢材指数”“汉口北指数”“汉正街指数”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武汉价格”体系。加强专业市场自身品牌形象管理维护,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特点的“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自主品牌。加强武汉市场与国内外采购商、央企、相关行业协会等合作,鼓励开展国内营销,设立国外分市场,拓展汉派商品国际销售渠道。
三、提升商贸流通效率
完善城市物流服务网络。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城市配送、供应链协同等三大平台,构建网络化、专业化、集约化、智慧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智慧物流城市。面向全球、全国、区域和城市内部四个层次,完善“物流总部+综合物流园+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体系架构。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布局,实现社区末端配送站点、智能收投终端设施全覆盖,解决“最后一百米”配送问题。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支持传统商贸企业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信息、金融、物流配送等综合性功能拓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助力生产企业增强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加快物流新模式新领域新业态发展,推广物流供应链管理,支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危险品物流、专业定制物流、即时直递发展。加大制度供给力度。推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方面衔接,畅通商品和服务高效跨区流通渠道,建设全国货运分拨综合物流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城市,力争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提升国际化能级,打造改革创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构建开放新平台
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聚焦制度创新,推进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金融领域开放、创新驱动发展、监管模式创新等制度改革,建立上下贯通、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自贸区运行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加强自贸区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积极探索扩大开放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自贸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协同发展,实现功能叠加、政策共享,促进国际国内、区内区外融合发展。推动自贸区武汉片区扩容。打造跨境电商跨越发展“新标杆”。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三平台、六体系”建设。引进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本土的全球性海外仓平台公司并优化海外仓建设布局,引导本地优质企业“触网上线”,打造“互联网+跨境贸易+本土制造”发展模式,促进跨境电商与商贸业、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集中集约打造专业园区,加快形成若干个知名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增强综合保税区发展动能。加快武汉东湖、武汉新港空港、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建设,引导综合保税区差异化布局和质量提升。建设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打造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口岸+”建设,优化口岸发展格局,发挥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区港联动和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平台优势,持续优化通关环境,提升口岸功能和通关效率。统筹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以及中德、中日、中美、中印等国际产业园建设。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拓展中法高层民间交往,构筑中法交流合作桥头堡。深化中法政治交往,推动国家-省-市-区四级协调推进机制高效运作,加强与法国机构组织及友好省区市战略合作和常态化对接,引进具有法资背景的国际政商机构组织,强化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总体设计,积极参与中法两国交流活动。深化中法项目内涵合作,建设中法创新合作示范区。深化与法国金融机构及国际优势资本合作,吸引法国并带动欧洲龙头企业、知名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人才参与开发建设。吸纳法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经验技术,打造中法合作共建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法半岛小镇、中法生态科技谷。发展中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中法文化交流集聚地。创建中法文化体验中心,建设蕴含中法两国优秀文化主题的项目,引进法国著名文化艺术节,打造体现法国文化特色的法式风情街。发展中法创意设计产业,打造集展览、信息发布和交易于一体的创意设计展示平台。
二、拓宽经贸合作领域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通更多国际通道与走廊,加快境外产业园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水平,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进数字贸易发展,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等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进口博览会等,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开放能级。推进外资外贸稳中提质。推进“双招双引”向海外延伸,用好“光博会”“华创会”“台湾周”“楚商大会”等品牌活动,加快引进国际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打造内陆地区外资外企落户首选地。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大力推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名优产品出口平台。搭建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国际投资合作力度,打造“走出去”联盟,鼓励本土企业“抱团出海”。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打造“武汉服务”品牌。积极扩大进口贸易,引导外贸均衡发展。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
三、加强国际交往
建设国家重要的外交主场城市。积极开展“全球营销”,拓展城市外交广度深度,争取承办更多国家外事活动。稳步推进外国领事馆区建设,引进更多国际性机构与组织落户,建成国际性组织和活动落户中部的首选城市。深入实施“友城常青”工程,加强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培育并办好国际性节会活动。用好“军运会”品牌,办好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以及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国际赛马节等品牌赛事,申办更多国际顶级赛事赛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之城。加快发展国际旅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实验区,打造“留学武汉”品牌。到2025年,年入境旅游人数360万人次。营造“类海外”服务环境。实施国际政务服务环境优化计划,构建优质高效出入境软环境,全面推进外国人来汉工作许可制度。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谋划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医院和国际化学校,规范城市道路路名牌、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提升外籍人士在汉工作生活便利度。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
拓展中法高层民间交往,构筑中法交流合作桥头堡。深化中法政治交往,推动国家-省-市-区四级协调推进机制高效运作,加强与法国机构组织及友好省区市战略合作和常态化对接,引进具有法资背景的国际政商机构组织,强化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总体设计,积极参与中法两国交流活动。深化中法项目内涵合作,建设中法创新合作示范区。深化与法国金融机构及国际优势资本合作,吸引法国并带动欧洲龙头企业、知名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人才参与开发建设。吸纳法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经验技术,打造中法合作共建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法半岛小镇、中法生态科技谷。发展中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中法文化交流集聚地。创建中法文化体验中心,建设蕴含中法两国优秀文化主题的项目,引进法国著名文化艺术节,打造体现法国文化特色的法式风情街。发展中法创意设计产业,打造集展览、信息发布和交易于一体的创意设计展示平台。 |
资料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消费品行业分析报告-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定位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