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治理等“六个一体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围绕“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方向,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工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保障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
一、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灌排配套渠系。推进蔬菜果茶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猪肉自给率,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左右。
二、构建高效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兴农,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提升都市型优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以现代种业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农村产业融合示范点、休闲旅游示范点等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开发消费者“后备箱商品”和“伴手礼礼品”。推进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广稻渔共养、农牧结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
三、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聚焦生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点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和融合发展,建设“武汉·中国种都”,打造区域性的“农业硅谷”。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仓储保鲜冷链、机耕道路、农田水利等短板,大力提升经济作物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水平,示范推广农用无人机和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等智能农机装备。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优化和应用,开展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环节物联网集成应用示范。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质扩面行动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建”,全面提升、连片打造、辐射带动、区域示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
加强村庄规划统一管理,有序推进保留型、扩新型、控制型三类村塆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法依规、稳妥慎重推进村塆集并,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强化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改造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深入实施乡村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网、通物流“六通”工程。积极做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工程,打造2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区、3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40个以上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0个以上精致农业示范点和6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体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构建乡村绿色屏障。传承乡村文化根脉,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一批特色古镇古村和民居民宿,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精致农业“十大工程”
精致农业“十大工程” |
实施农业补短板提升工程。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247万亩,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全覆盖。
实施农业产业链提质工程。大力推进种养加、科工贸、农文旅一体化优势产业发展,着力建设种业、粮油蔬菜、水产、生猪、花卉苗木、家禽、茶叶、水果、莲藕等十大精致农业产业链。
实施乡村休闲游提档工程。创建4A级以上乡村休闲游景区15个、精致乡村休闲游示范村40个、星级乡村旅游民宿100个、乡村旅游强村100个,形成“1+8”城市圈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聚集10个主导产业院士团队,聚集100家省部级以上农业创新机构,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00项以上。
实施品牌农业建设工程。“二品一标”品牌农产品达到1150个以上,其中,有机农产品占比30%,绿色食品占比70%,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以上。
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0个以上、市级示范合作社300个以上、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00个以上。
实施质量兴农提效工程。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实施绿色农业提速工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稳定在20万亩以上,建设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20个。
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重点打造1-2个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示范区,10个数字蔬菜基地,5个数字渔场,5个数字畜禽养殖场。
实施农业示范区振兴工程。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先进、产业链条衔接、储运物流配套、休闲观光融合等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10个,精致农业示范点50个,综合经济强村100个。 |
资料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持续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推进农业农村系列改革
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三权分置”配套政策体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养行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农业保险支农惠农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
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压实责任,完善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等机制,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78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责任不松劲、政策不走样、帮扶不断档、监管不缺位。构建防止低收入人口致贫和已脱贫人口返贫的监测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探索建立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集中减贫向常规性减贫转变。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积极推广“防贫保”等商业性保险。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不断拓展援藏援疆支援路径,加强干部人才的服务与管理,为西藏、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武汉力量。
二、推动持续减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全市欠发达街道(乡镇)特别是脱贫村和经济薄弱村的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建设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产业园区。大力推进消费帮扶,发挥供销、邮政、国有控股商超等主渠道作用,全面打造农村欠发达街道(乡镇)农产品生产、供应、销售完整产业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省内外劳务协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强化对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农业无人机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环境与发展机会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