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努力把白银打造成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流动、科技成果转换的政策体系,提高创新发展保障水平,营造有利于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要素聚集的社会氛围。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近物所白银科近重离子束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等10家科研机构的平台功能,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无缝对接。联合省国投兴陇投资基金、省科投科创基金等,探索组建白银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支持重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转让、质押、投资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培育技术转移机构10家左右,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10项以上。
(三)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强化对科技项目的稳定支持,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各类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工艺更新和产品升级。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对外科技合作。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和“小升高”计划,按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培育路径,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每年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
(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政府、企业多渠道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用好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9个甘肃省协同创新基地,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建立深层次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依托西北矿冶院、陶瓷研究院、凹凸棒石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攻关核心技术,实施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技术攻关工程,力争在有色、稀土、精细化工、碳纤维、凹凸棒、新型建材等产业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0项。
(三)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政企云”服务平台建设,开发人才大数据系统,为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对接、技术交易、产品展示和创客空间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组建白银工业研究院,引进更多高水平大学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提升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水平,推动形成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十四五”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十四五”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
1.高新技术企业能力提升工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能力提升全流程服务体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申请高技术企业认定的积极性。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每年选取一批重点潜力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做好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和指导。 2.科技创新型大型骨干企业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政策扶持,重点培育一批企业成长为科技创新型大型骨干企业。依托白银有色、甘肃稀土、宏达铝型材等大型骨干企业,与北京有色研究院、南昌大学等合作,研发钕铁硼稀土磁性材料;与兰州飞行控制公司合作,研发轻量化高强度铝合金性材料;与航天科工四院、中科院物化所、西北工业大学等合作,研发航天航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3.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力提升工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 |
资料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三、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加快构建融通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一)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和联合创新并重,依托现有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张江自创区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两地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在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创新合作取得新突破。加强白银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兰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交流合作,通过共建创新中心、创业基地和合作园区等方式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与国家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发挥白银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市等政策平台优势,把政策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到2025年,争取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0项,取得原创成果和技术10项,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个。
(二)打造兰白地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紧盯“五区”建设目标,加快推动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提质扩容,深化与国内外创新主体科技合作,支持创新主体多方式合作,引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引导创新资源向自创区聚集。统筹推进“一区六园”产业协作配套,实施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专项,建设产业创新、研究开发、企业孵化、协同创新等“园中园”要素集聚平台,形成“一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三)推动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效运行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立足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整合科研仪器设备、科研基础设施、科技数据等科研资源,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积极争取布局一批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统筹推动科技资源整体布局和有效利用,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共建一批重点科技园区。积极引进东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水平院所建立各类产业研发平台,构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建设循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研发机构和产业研究院,形成20个研发平台,打造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区。
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全面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模式,留住和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筑牢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根基。
(一)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完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培育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着力实施高层次专家“身东济西、智力进银”行动,重点引进一批院士、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组建市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等智库平台。严格落实铜城人才服务卡制度,大力实施“首席专家”“铜城工匠”“铜城青年英才”等扶持计划,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科技创新的高地。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培养产业科技人才5000名左右。
(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激励机制,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扩大用人单位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自主权。全面落实科研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支持灵活引进人才。设立政府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奖励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保障人才科研成果收益,提高科研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收益。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励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创新,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扩大社会组织人才服务覆盖面。
(三)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实行高层次引进人才在户籍办理、社保办理、税收减免、配偶安置、子女上学、就医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化支持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支持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利用率。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
“十四五”人才培育工程
“十四五”人才培育工程 |
1.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一批科技创新产业人才;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具有长远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的企业管理人才、政府管理人才、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管理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综合性、高层次、专门化管理人才。
3.新旧动能转换人才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数据信息、人工智能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对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创意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潜在领军人才进行专门培养。
4.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
5.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对农业领域科技人才、基层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后备干部等各类人员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
资料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商机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