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为引领,发展规模农业、加工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体验农业和终端农业,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率先走出特色鲜明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水平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五年内高标准农田规模达到430万亩。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稳定生猪产能,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00万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农副食品加工千亿级产业链,培育打造粮食、油料、果蔬等百亿级产业链。开展深远海绿色养殖先行先试,打造集良种繁育、绿色养殖、资源养护、远洋渔业、加工出口、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千亿级现代渔业产业集群,2025年现代化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万亩。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促进农业与加工、旅游、文化、康养深度融合。培育青岛农业金花,建设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推进“多镇一业”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突出山海特色和农家风情,丰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农耕文化、休闲观光基地,做优体验农业。发展中央厨房、农村电商、网红直播、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大终端农业。深化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
建设现代农业四大高地。打造农业科创高地,鼓励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和协会整合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耕地质量监测、标准化种养、动植物疫情防控等领域技术支撑。打造现代种业高地,加强优势种质资源研发、保护和利用,强化现代种业企业引育,建设国内一流的小麦、花生、耐盐碱水稻、蓝莓、蔬菜、水产种苗、肉兔等良种繁育中心,建设青岛“国际种都”。打造智慧农机高地,实施“两全两高”装备工程,发挥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总部作用,办好中国(青岛)国际农机展,巩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成果。打造农业开放合作高地,建设农业国际客厅,举办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发展论坛。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统筹农村各类资源,构建主体多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
中国(青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莱西农产品加工核心园区和黄岛、即墨、胶州、平度4个带动区,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智慧物流集散中心。
农业国际客厅建设工程:建设农业“四大基地”“五大高地”“三大中心”“六大展会”,打造集农业装备、技术、农产品、投入品、人才等成果展示、洽谈、贸易、合作于一体的农业国际客厅产业链。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依托平度南、莱西南-即墨北、莱西沽河流域、胶州西北部、胶州西南部-黄岛西北部、黄岛西南部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产粮重点区域,建设430万亩高标准农田。
国际种都建设工程:依托重点园区平台聚集“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构建农作物新品种和特色畜禽新品系,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完善渔业“研发-中试-推广”育种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联盟,构建农业创业园集群,发展“生产+加工+科技”型现代农业产业园。
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工程:统筹“一湾六岛”布局,推行海上平台、深远海网箱、养殖工船等模式,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国家级海洋牧场达到16家。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在规模化生产基地布局冷藏初加工设施,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产地仓储设施,支持商贸流通、电商企业在区域集散地、重点口岸建设综合冷链物流集配设施,在季节性果蔬产区推广移动式冷链物流设施。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推进胶州、平度、莱西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
资料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尊重农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优化乡村布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依托“三带展开、三区保护、百村示范、千村提升”的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尊重乡村自然地理格局,加强规划管控,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打造“一乡一韵、一村一景”的胶东特色风貌。依托乡村资源禀赋,统筹推进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规划建设和差异化发展。
提升人居环境。实施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道路更新、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农业废弃物利用等八大攻坚行动,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推广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和综合治理水平,推动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推进乡村绿化,开展“千村植千树”活动,统筹建设村庄公园、湿地小区,倡导庭院增绿、室内养绿,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到2025年,全市农村地区平均清洁取暖率达到75%左右,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全处理,打造1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留住乡村记忆。设立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编制传统文化村落名录,开展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风光等特色村庄认定,加强雄崖所历史文化名村、韩家营特色民俗村、青山渔村、西三都河村等传统村落保护,争取更多村落进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建设农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创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健全乡村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或就业创业地落户,落实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政策。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创新,推广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等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引导城区搬迁企业、招商项目落户平度、莱西等区市,发展县域“飞地经济”。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乡村医生“县管镇聘村用”。完善区(市)镇村联动机制,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乡镇下移,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加快县乡村道路联通,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源、同质,推动城镇集中供气、供热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向乡村布局。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持续跟踪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即时发现、即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推动产业扶贫项目与乡村产业振兴相衔接。加强扶贫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和监督,更好发挥项目收益作用,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以现有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实施帮扶救助。瞄准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格局现状与未来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