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运输生产安全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完善国家应急运输保障体系,支撑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提升运输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权责清单,规范履责行为,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数据分析应用。强化运输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评估。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信用监管、社会监督和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建立社会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的治理格局。
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营运车辆驾驶员职业化教育进程。深入推进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推进全国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建设。优化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标准,加大非法改装车辆联合执法检查和打击力度,严禁违法违规车辆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研究构建车路协同安全体系,加强路网、车辆运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出行引导。加快高级辅助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在营运车辆上推广使用,提升车辆主动安全性能。鼓励水路客运和危险品运输企业建立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监控手段,强化对营运船舶的岸基支持。
提升机动车维修服务水平。鼓励互联网+汽车维修融合发展,建立线上预约+线下维修服务体系,支持发展便民维修服务网点,引导维修企业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深入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督促汽车生产企业公开车型维修技术信息。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维修标准体系,提高新能源汽车检测诊断和维修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应用,拓展系统服务功能。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健全绿色维修政策标准。优化完善机动车维修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
提升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质量。优化驾培机构和教练场技术标准,加强培训质量管理,持续推动素质教育培训。推广机动车驾驶培训网络远程理论教学,鼓励开展多样性、定制化培训服务。提升驾培监管信息化水平,逐步推进驾驶培训监管服务平台与公安考试系统信息共享,推进培训与考试有效衔接。加强驾培行业信用管理,完善驾培机构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建立以学员评价为主的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健全学员投诉处理制度。
提升安全运行监管能力。建立健全行业系统安全风险和重点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深化道路客运、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重大风险清单和管控措施清单。全面实施8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安全评估,有序做好道路客运接驳运输。强化旅游客运协同监管,规范市场准入。提升农村客运车辆动态监管覆盖水平,进一步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管理。强化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全网络监测预警。推动道路运输安全协同监管,推进运政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系统和公安监管系统等信息共享。建立以安全为导向的市场退出机制,及时清退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和严重违法违规的驾驶员。
健全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网络,构建应急运输大数据中心,推动信息互联共享。统筹陆域、水域和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设多层级的综合运输应急运力储备体系。推广集装箱、托盘、周转箱等高效标准的应急运输装备。加强应急培训管理和应急演练,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完善征用补偿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推进面向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继续建立完善邮轮等大型客船大规模人命救助体系建设。
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专项行动
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专项行动 |
道路客运安全监管专项行动。严格800公里以上道路客运班线准入环节安全风险评估和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包车客运(旅游客运)全链条安全监管。全面实施道路客运企业经营范围、车辆使用性质登记信息与经营许可信息衔接,规范市场准入,提升客车非法营运、异地经营、脱离动态监控经营等违法行为查控效率和水平。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专项行动。完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制度、保险及豁免制度,完善危货运输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引导企业做专做强。健全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行业监管和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强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全面推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运单电子化。研究建立隧道桥梁分类分级通行制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专项行动。组织编制车辆、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等关键设备系统运营准入技术条件。指导各地督促运营单位按规定建立健全风险数据库、隐患排查手册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做到“一企一库”“一岗一册”“一线一台账”。推动地方建立健全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外部风险防控。推动重点城市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智能管理系统,加强对运营全过程、区域、关键设施设备监管力度。 |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城市交通控制市场分析报告-产业格局现状与发展前景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