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长治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打造一流创新平台

坚持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流人才高地,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潜力和动能,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一流创新平台

聚焦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创新平台与企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布局构建创新平台体系。依托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研发,聚焦我市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在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半导体光电、碳基新材料、医药健康、氢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为主的创新平台体系,实现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重点产业全覆盖。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人才飞地、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人才入股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合作,组建小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十四五”期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

提升创新平台发展能力。发挥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中科潞安半导体技术研究院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紫外分中心,支持山西省半导体照明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国家级光电行业检测中心,支持山西省光伏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推进山西大学固废综合利用研发基地、山西省血液制品与基因工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山西能源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振东药茶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企业壮大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咨询服务等有效创新供给。

优化创新平台发展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协同发展原则,积极推行“企业自建”“省市共建”“校企合作”“设立分支机构”等多种平台建设运营模式。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企业设立联合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实验平台、实训基地,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施“创新联合体”研发模式,构建创新利益共同体。鼓励建设一批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联合开发、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研究院、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和企业融合发展,布局全产业链创新和应用体系。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多层次、递进式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机制,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提升工程,巩固提升规上企业创新研发全覆盖。鼓励大企业加快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半导体光电、信创、装备制造等产业建成5—8个市级示范创新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实现全市主导产业技术联盟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中试基地,为中小微企业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提供服务,推动重点产业中试熟化基地全覆盖。建立龙头企业帮带上下游企业、中小配套企业工作机制,通过联盟间成熟技术成果转让、研发资源共享、研发成果路演、开展行业交流等方式,推动联盟企业上下游耦合联动、配套企业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研发水平。加强跨区域协同创新,鼓励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富集区建设“科创飞地”、异地孵化中心。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分类引导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申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精准扶持省级“创新型高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壮大,每年培育认定5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专精特新”提升行动,建立完善中小微重点企业培育库,推动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打造一批科技企业“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十四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倍增。

持续推进“双创”载体提质增量。实施开发区“双创”载体全覆盖工程,建立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提升引进项目、孵化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发展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孵化”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型载体,努力搭建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孵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厂房、楼宇等资源,改造升级为特色双创载体,盘活低效资源。支持驻市高校院所建立双创载体,推动长治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双创基地、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海创职教园区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业型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支撑乡村创业、具备长治特色的星创天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

高标准建设“山西智创城NO.5”。以智能制造和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清控创新基地和5G电子智造基地两大园区,建设总规模27万平方米的山西智创城NO.5。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项目等资源,推动产业链条上下游延伸、内外部对接,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加速+园区承载+示范辐射+产业集聚”的全过程服务保障体系和高质量创新创业格局。到2025年底前,智创城内累计入驻企业100家以上,引入研发机构30家以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50项以上,形成智能制造和信创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6000人。

专栏3: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工程

专栏3: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工程

创新平台提升工程。重点推动中科潞安半导体技术研究院、山西省半导体照明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光伏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山西大学固废综合利用研发基地、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山西省血液制品与基因工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振东制药企业技术中心、山西省氢能安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振东药茶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

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推进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系列平台、潞安太行润滑油5G+智慧工厂、太行药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中试熟化基地重大工程。重点推进山西能源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潞安太行润滑油煤机合成润滑材料(院士)联合研发平台建设。

双创载体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山西智创城NO.5”,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主体,实现开发区双创载体全覆盖。

资料来源:长治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构筑一流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人才机制,创优人才环境,培育人才梯队,壮大人才队伍,打造人才集聚地。

精准引进高精尖人才。制定《长治市急需紧缺人才年度目录》,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精准引育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重点是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创新路径清晰、创业成果显著、预期效益明确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推广“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模式。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突出“人才+项目+开发区”导向,“一事一议”量身定制引才政策,面向全球靶向引进“高精尖”专家人才(团队)。创新海外引智机制,加强与跨国企业、科研机构和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学术交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平台招贤纳才。完善太行高层次人才发展工作联盟机制,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长期合作。

培育多层次人才梯队。开展民营企业家培养行动和创新型管理人才培育计划,开设企业家大讲堂,办好“长清班”“长浙班”“复旦班”,大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立企业家导师制,定期组织开展创业辅导、项目巡诊等活动,深化“一对一”精准帮扶,传承企业家精神。开展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依托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育研修,发挥太行高技能人才发展工作联盟作用,推进校企对接、订单培养,继续办好长治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建立更多的“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培育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长治工匠”,打响技能长治品牌。

创优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山西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若干措施》和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行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和专项考核制度,推进人才政策落实落地。积极对接山西省人才共享云平台,依靠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突破人才区域性界限,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项目委托、联合攻关、专题服务等多种形式,拓宽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整合盘活全市空置公租房、棚改房等现有公房资源,持续建设人才公寓,打造优质人才社区。解决好高层次人才随迁子女入学、随迁配偶安置等问题。

建设一流创新环境

加强制度创新,强化要素保障,激发创新精神,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崇尚人才的鲜明导向,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积蓄新动能。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加快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共享、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体制,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就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开展精准研发。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聚集国内外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题。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推动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构建面向应用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项目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科技评价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增强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进一步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落实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企业入股分红或兼职兼薪等政策,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潜能和活力。鼓励高水平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市场。开展应用场景落地推广,推进深紫外LED、科大讯飞、氢能汽车、大健康产业等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更多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对重大创新产品和服务、核心关键技术的政府采购力度,扩大首购、订购等非招标方式的应用,加快推进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的示范应用。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把科技创新纳入地方财政重点保障范围,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子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社会资本多渠道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银行机构在开发区设立科技支行并实行单独信贷管理与考核机制,建立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贷款评审、风险定价、尽职免责和奖惩制度,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险。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加强科普工作,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干部素质培训等活动,强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的科普功能,面向公众深度开放。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创新活动进课堂,开展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新建一批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技议题的应对能力。建立健全创新容错机制,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对创新案例、创新企业、创新人物的宣传报道,讲好长治创新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商机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已逐渐走向成熟 新中标项目规模逐年下降

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已逐渐走向成熟 新中标项目规模逐年下降

垃圾焚烧即通过适当的热分解、燃烧、熔融等反应,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进行减容,成为残渣或者熔融固体物质的过程。垃圾焚烧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高温堆肥三种方式。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放缓 居家养老仍为主要养老模式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放缓 居家养老仍为主要养老模式

而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加上政策的支持,我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我国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市场规模从3.5万亿元增长到了6.00万亿元,连续五年稳定增长。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会展行业:2023年展览数量及面积快速回升 其中广东省占比最高

我国会展行业:2023年展览数量及面积快速回升 其中广东省占比最高

从线下展览数量来看,由于在前些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线下展览数量大幅度减少,到2023年疫情影响减小,我国线下展览数量迅速回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线下展览数量为7852个,同比增长192.77%。

2024年09月20日
【投融资】近八年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资本市场逐渐降温 投融资事件呈下降走势

【投融资】近八年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资本市场逐渐降温 投融资事件呈下降走势

数据显示,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129起减少到2023年的2起。2024年1月-8月,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3起,投资金额达0.9亿元。

2024年09月18日
我国共享经济行业:市场交易规模逐年增加 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为主要领域

我国共享经济行业:市场交易规模逐年增加 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为主要领域

从各领域交易额情况来看,在2022年我国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位于前三分别为生活服务、生产能力和知识技能,交易额分别为18548亿元、12548亿元和480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4%、1.5%、5.9%;占比分别为48.40%、32.75%、12.54%。

2024年08月16日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进入提效增质期 市场规模稳增 相关投融资金额回升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进入提效增质期 市场规模稳增 相关投融资金额回升

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污水处理市场规模保持增长趋势。2022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市场为1437.4亿元,同比增长4.95%;2023年污水处理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1500.1亿元。

2024年08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