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农村发展新要求、农民群众新期盼,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推进保耕稳粮工程,完善农民增收致富计划,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长治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
切实做好稳粮保供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高质量供应,强化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健全稳定生产、畅通供应、强化储备、多方协调、精准调控的政策体系,全面提升保供稳价能力,促进市场供求动态平衡。
增强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力度,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2.1亿公斤以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到2025年,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管护机制,实施粮牧渔高产创建工程。推广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和特色种养殖等,保障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推进农作物、畜禽等种质资源的保护。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配套建立高标准农田设施建管护一体化长效机制。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中型骨干灌区改造和整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加强以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良种化和机械化水平,加大对壶关县、平顺县、黎城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等丘陵山区县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购置补贴比例,扩大小型、微型农机具补贴范围,到2025年,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8%以上。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建设长治市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提升粮食收储能力。根据全市人口分布,合理确定地方储备粮规模和布局,完善市县两级储备粮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行智能储粮技术、配置仓储作业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增强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建立健全与储备品种相适应的收储轮换机制,确保储备库存适时更新、质量良好。加快储备管理信息化,实现储备物资监管可视化、业务规范化、流程痕迹化、决策数据化。完善应急供应和放心粮油供应网络,提升保供稳价水平。
促进产销顺畅衔接。加快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调运配送等环节的协调和匹配。以现代物流为支撑,上接生产基地,下延零售网点,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流通专业合作社。合理布局流通网点,以县域发展骨干批发市场,在县城和中心乡镇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在居民社区构建以生鲜直营店为主体的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依托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物流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大型生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扎实推进长治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建设。发挥长治“中国小米之都”的影响力,坚持用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山西省粮食产销衔接会和项目洽谈会,不断夯实合作基础,满足我市小麦、稻谷等口粮消费需求,拓宽玉米、杂粮外销渠道。
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实施农业“特”“优”战略,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推进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以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原料基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监管全程化、经营产业化、生态优良化为发展方向,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七大产业集群,推进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一批有机旱作农业知名品牌,总结凝练一批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全产业链推进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建立起具有长治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围绕粮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干鲜果、花卉、畜禽养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扎实推进“一县一业”,重点培育沁县和武乡县有机小米产业、长子县和壶关县特色蔬菜产业、平顺县和黎城县道地中药材产业、潞城区、屯留区和襄垣县特色果蔬产业、沁源县生态养殖产业、潞州区和上党区城郊休闲观光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加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推介力度,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培育长子浩润、沁州黄小米、云海外贸等10家农产品自营出口企业,扩大农产品贸易出口额。
聚力打造七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我市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打造药茶、中药材、酿品、肉制品、粮品、果蔬食品、功能保健品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聚,提升改造山西省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加速建设长治市食品科技园区。建设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打造集聚全省、辐射周边的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培育主食糕品龙头企业,推动主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协同”,打造长治市主食糕品产业示范市。加强长治有机旱作农业“半分耕”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品牌运营平台,叫响长治小米、上党党参、山西药茶上党系列等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600亿元。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
粮食稳产增产工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耕地地力整体提高0.2个等级。 农业绿色发展工程。重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工程、病虫害绿色防控工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 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行动。重点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农水集约增效工程、旱作良种攻关工程、农技集成创新工程、农机配套融合工程、绿色循环发展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农业品牌建设工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智能化管理与可追溯工程等十大工程。 农业“特”“优”产业建设行动。重点打造药茶、中药材、酿品、肉制品、粮品、果蔬食品、功能保健品七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设施农业、中药材等产业提质增效,打造3—5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行动。重点打造3个10亿元以上大型旗舰型加工企业、10个企业集团和50家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小微企业。 |
资料来源:长治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立足缩小城乡差距,加强规划布局,统筹县城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深化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加快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全面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无害化公共卫生厕所和户用厕所建设,探索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管护方式,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精细化、常态化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置工作机制。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覆盖,搞好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协同处理有机衔接。持续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整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三清三改治六乱”村庄清洁行动,实现村庄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提档升级。加强古村落、特色村庄保护开发,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力争美丽乡村占行政村比例达到25%以上。
推进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提档升级农村交通设施,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现全市城乡公共交通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农村改灶与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完善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实施农村数字通信提升工程,推进光纤到村入户。
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水平。开展健康乡村行动,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有效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加强对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指导,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增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消防基础设施等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搭建以农村社区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精细化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庄清洁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体系,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提档、公共服务水平提级、乡村治理提质、乡风文明提升工程,乡村旅游提效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一核心四片区”集中连片美丽示范乡村的格局。 |
资料来源:长治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的原则,重点在农村集体产权、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创新等领域寻求突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探索农民持有集体资产股权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示范县建设。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推进股权量化。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有效盘活闲置集体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力争每个乡镇都有1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示范点。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开展闲置宅基地整治盘活利用工作,启动凋敝村宅基地整治利用。
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拓宽财政支农资金渠道,持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机具购置、农机作业等的支持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巩固农业的政策性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产融结合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差异化的农业保险补贴模式。做好涉农收费监督,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脱贫县5年过渡期内“四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扎实抓好全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聚焦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工作体系,推动减贫战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为全省提供长治经验。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巩固防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机制,加大后续扶持投入力度,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大生态扶贫力度促进搬迁群众增收。探索开展脱贫攻坚工程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低收入群众增收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将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大病集中救治、兜底保障等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综合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广泛参与帮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改进帮扶方式,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及建立扶贫超市积分等优惠政策,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将脱贫人口就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做法扩展到乡村振兴全民技能培训,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进行建档立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大力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积极鼓励本土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集中行动,全面实施后备干部培养计划,推进实施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文明村镇创建、“三零”村庄创建、平安乡村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行业分析报告-行业现状与投资定位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