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全新文化资源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固本培源。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广泛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建立权威性、动态性大数据库。统筹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加强市县博物馆建设。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加大财政投入,深入实施文明守望工程,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全市濒危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和濒危文物抢救项目库,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濒危古建筑、石窟寺、彩塑壁画等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推动武乡、平顺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示范项目。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规划建设上党战役纪念馆、北方大学旧址保护开发等项目,打造太行、太岳片区红色文物密集区重要文化地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农耕文明和古地名文化传承工程。压实文物保护责任,深入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加强文物安全监管系统建设。严厉打击文物犯罪,确保文物安全工作实现长效常治。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和完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持续推进晋东南(上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编辑出版《长治市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深入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传统工艺美术振兴计划、“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和“戏剧、曲艺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传习场所建设。实施“非遗+”工程,推进“非遗+旅游”“非遗+公共文化场馆”“非遗+文创”工作,培育中华老字号,实现非遗的文化价值。加大非遗阐释传播力度,组织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创新文化传承利用。突出长治文化特色,挖掘研究农耕文化、古建文化、潞商文化、神话传说、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石刻文化等文化资源,提炼精神标识,传递上党文化。提高文物整体宣传传播能力,打造音(音频)、影(视频)、图(动漫)、文(文章)“四位一体”的文物故事讲述体系。实施“网上博物馆”“网上古建馆”计划,借助高科技手段,将文物转化为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形态。加大对文物文创产品开发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文化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
做优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以太行旅游板块建设为核心,围绕太行山水、红色文化、创世神话、乡村休闲、康养度假、药茶养生等主题,把长治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培育文化旅游精品。依托长治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聚焦太行板块,围绕太行山水、太行精神、太行人家、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打造太行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供给体系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打造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主轴的自驾观光度假旅游带和以郑太高铁为依托的文化休闲旅游带。打造中太行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黎城)和太行峡谷度假区(壶关、平顺)等一批标志性旅游项目和王牌景区。以武乡为主,整合屯留区、黎城县、平顺县、沁源县等县区红色旅游资源,做强八路军、上党战役和劳模文化三大红色旅游产品,构建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景区群。依托古建筑等历史遗迹及羿射九日、女娲补天、神农稼穑、精卫填海等文化传说,积极开发文化探源、民俗体验等文化旅游产品。实施高等级景区培育成长计划和景区创A升级计划,积极推动黄崖洞创建5A级景区,力争2025年新增2个4A级景区。提升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中国传统雕塑传承与复兴论坛等文化旅游节活动内涵,打造1—2个国家级文化旅游活动品牌。
创新文旅产业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与工业、农业、科技、体育、康养、教育、城乡建设等多产业融合。推动文化赋能景区工程建设,依托长治市红色文化、上古神话、上党文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发深度体验项目。培育一批“太行人家”,推进砖壁村、白杨坡村、岳家寨、大河村、南平头坞村、霞庄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开发研学知识游,推出地理研学、古建研学、红色研学、农业研学四大主题研学旅行线路。建设武乡、黎城、太行山大峡谷等低空飞行基地,开发通航游。
完善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南太行旅游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构建太行山交通网络,提升我市旅游可进入性。完善和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公共交通、旅游直通车、自驾服务系统、自驾景观廊道、自行车骑行慢道、低空飞行旅游、步行绿道等旅游“慢游”交通网络。推进和完善旅游厕所、驿站、观景台、汽车露营地、道路交通旅游标识、低空飞行基地等系统配套设施。主动对接融入山西省智慧旅游系统,建设长治“一心三台”,逐步构建长治市全域智慧旅游系统,推进壶关太行山大峡谷等智慧景区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加大涉旅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针对旅游细分群体和主流客群,整合新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实现旅游目的地精准推介。到2025年,文旅产业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重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两大重点产业,培育旅游演艺、数字内容、文化会展三大新业态,打造“2+3”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区、园、镇、街等四类文创空间。在黎城县培育形成黎侯古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在潞州区、潞城区打造文化艺术展演和文化创意设计集聚区,在襄垣县、上党区、长子县、平顺县、屯留区等县区打造文旅融合集聚区;在潞州区开展梆子、落子地方戏曲园建设;在壶关县、上党区完善醋园、陶园和瓷园配套建设与开发;在各县区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建设,打造文化休闲空间,充分展示地方文化。围绕潞州区形成以潞城、襄垣、屯留、长子、上党为主的上古文明文创带和以沁源、沁县、武乡、黎城、平顺、壶关为主的民间手工艺文化产业带。
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文化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文创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文化+”跨界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在农业、工业、教育、健康、地理信息、公共事业等其他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创意水平和附加价值。加强文创产品开发,做强上党文创品牌,促进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全面协调发展,以重点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演艺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施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鼓励对艺术品、文物、工艺美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吸引有实力的动漫、游戏、电子竞技及其衍生品生产制造企业落户。支持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生产传播。
创新文化服务供给
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使用体制机制,加大全市文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文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生产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经营主体,发挥企业的创造力,讲好长治故事。继续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改革,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具有上党特色、具备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结合建党100周年,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明显的文艺纪念作品。深入开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鼓励扶持本土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绘画、影视剧等专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促进各类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文艺与互联网融合,促进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美术等优秀作品创作。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参与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推动新闻出版、新媒体、广播影视、图书档案等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和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数字化建设。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
全域旅游创建工程。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一核两带四区”,支持潞州区以漳泽湖国家湿地公园、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创建城市文化休闲旅游集散核,支持壶关、平顺、黎城、武乡以建设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契机,打造“太行一号”自驾观光度假旅游带,支持武乡、襄垣、潞州、上党以郑太高铁境内车站为节点,打造“郑太高铁”文化休闲旅游带,开展精品旅游线路规划,规划建设太行山水游憩区、上党文化休闲区、红色文化体验区、太岳康养度假区。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以活态保护、展示传承为宗旨,以县区为主导、以乡镇为单元、以建制村为单位,按照普查、细理、善存、展示、活用步骤,梳理全市乡村历史脉络、文化烙印、发展轨迹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建立乡村文化档案和数据库。 文化遗产活化工程。推动平顺县、上党区、黎城县等国家级传统村落比较集中的区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红色文化元素,开展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项目。以木构建筑、雕塑艺术为主题打造“国宝活化”项目。开展非遗进景区、进酒店、进校园“三进”活动以及“非遗”创新创意大赛。 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工程。深入开展长治市文化产业周活动,整合上下游资源,集聚一批创意设计企业,打造一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工程。实施旅游交通优化工程、旅游标识规范工程、旅游厕所建设工程、旅游安全应急工程、智慧旅游提升工程、旅游接待设施完善工程,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工程。加快推进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建设,完善县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标杆文旅景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太行山大峡谷景区、长治中太行旅游度假区、中国•壶关太行山文旅康养综合度假区、八路军文化园等标杆性文旅景区建设。 文物资源抢救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域内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等抢救性保护和修缮工程,加强文物资源大数据体系建设,形成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成果IP数据。 |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文物保护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规模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