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绿色北京战略,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牵引,打造“绿水青山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京西特色生态走廊,为青山绿水蓝天的大国首都底色增光添彩。
推动生态空间增容提质,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
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完整的陆域生态系统,实施全面保护修复,整体优化生态功能,打造蓝绿交织的生命共同体,到2025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保良创优,到2035年达到优级。
一、推进国土绿色行动
大尺度增加生态空间。高标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不断加强宜林荒山的建设,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完善植绿护绿机制,全面落实林长制。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3%,到2035年提升至55.12%。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实施平原造林绿化行动、森林健康经营和抚育工程,营造尺度多样、类型丰富的公园绿地系统,到2025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到2035年提升至95%。
构建梯次绿色空间格局。形成深山区、浅山区、平原新城地区梯次绿色空间格局,建设深山生态保育区,位于深山区的清水镇、斋堂镇和雁翅镇重点开展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河道生态修复、流域综合生态治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建设、生态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建设浅山生态修复区,位于浅山区的大台街道、王平镇、妙峰山镇、军庄镇和潭柘寺镇,做好建设管控、整治腾退、村庄环境治理提升和各类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浅山区绿色发展;平原新城地区加快平原生态修复和织补,逐步实现“山水相拥”“十字绿轴”“五带多园”生态布局。
推进重点区域及生态廊道节点建设。持续推进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二帝山森林公园、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及生态廊道节点建设,构筑城市外围绿色生态屏,不断提升对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的支撑力。统筹抓好长安街西延线、S1线、108和109国道、六环路、永定河及“一线四矿”沿线等线性空间绿化、景观优化,力求“不墨而画”效果,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水平,着力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景观生态服务与休闲游憩体系。探索优化生态综合建设,试点组建新型集体林场,集成农林水建设项目,实现生态综合建设。
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加强浅山区建设管控和整治腾退,有效提高林地规模。推进泥石流多发区、矿山治理恢复区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施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京津风沙源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修复项目,提升废弃矿山修复率、土地复垦率和绿化覆盖率,恢复山体基本生态功能。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和严格管理,开展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及生态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提升。强化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黄草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建设,确保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完善野生保护动物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二、提升河湖水系生态功能
持续改善河湖流域廊道生态。实施河湖生态工程,加强河湖岸线保护,推动滨河滨湖地带生态建设。完善永定河和清水河生态廊道,逐步恢复永定河横向、纵向水系的连通性,提升永定河流域地表水质量,加强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永定河流域治理、永定河龙泉湾二期(王平-陈家庄段)、永定河雁翅段及军庄段等一批生态工程,推进沿河村庄地质灾害隐患和泥石流治理。提升珍珠湖、门城湖生态品质,实施珍珠湖改造升级工程、门城湖工程。逐步恢复河湖湿地,落实分类管理,构建多样性湿地类型及生态岸线,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推进王平湿地等生态项目建设。
持续提高水源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水源地和地下水保护,强化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监控,建立水源地周边一定范围内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清单,实施“一水源地一档案”。持续开展区级、镇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推动区级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信息公开,进行饮水不达标设施改造,保持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到市级要求。
统筹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源头涵养-重点保护-系统缓冲-全面提升-功能改善”五个层次的梯级全区海绵总体格局,建设“一带、两片、五河”的新城海绵城市重点布局,以“水环境提升、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严控和雨洪安全管理”为着力点,构建海绵城市智慧运营决策平台。强化防洪排涝建设,定期开展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维护山区河道天然状态,划定河道行洪控制线,加强多级防洪保障体系建设。
三、强化农田保护管理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底线,严控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实施管控性保护和激励性保护,实现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到2025年实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0.53万亩,耕地保有量达0.76万亩。
提升耕地土壤质量。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促进农业生态修复。建立动态更新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配套分类安全利用方案并组织实施。
促进环境保护强基固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紧抓环境保护不松懈,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保障首都环境安全。
一、综合推进大气环境保护
坚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推动重点行业生产工艺及技术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改造。加快高排放机动车淘汰,推广新能源车。倡导绿色施工,整治面源扬尘,强化源头管控,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推进工程运输车辆等移动源低排放化。坚持“抠0.1微克”治理PM2.5,建立健全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机制,聚焦机动车、生产生活、扬沙等领域,强化精细化管控,到2025年PM2.5年均浓度指标达到市级要求,至2035年实现持续改善。
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化。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推进农村煤改清洁能源,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和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居民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消费品,加强餐饮、医院、干洗、实验室等废气排放管控。
二、持续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
强化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城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雨污分流改造、集中污水处理厂维护与升级改造,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增强污水处理能力与收集能力,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田退水生态拦截工程建设。强化垃圾渗滤液处理,优化渗滤液处理设施在线监测系统。到2025年实现全区污水处理率95%,到2035年实现进一步提升。
防控水体面源污染。落实河湖长制,构建政府与社会共治的巡查机制,严查城市垃圾违法倾倒,严控农业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快低端养殖业退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强化排污口治理,继续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规划建设1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建立京冀两地跨界断面联防联控机制,促进上下游联动,共同防治沿河城断面水质下降。到2025年保障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市级要求,力争到2035年达到100%。
三、防止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
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开展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在产企业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建立土壤分类清单、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推动土壤治理并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防控固体废物污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布设农业废弃物回收点,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膜”全回收,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到2035年持续提升。
推进土地污染监测和再利用。打好净土保卫战,保障土壤环境安全,配合优化市级防控监测网络,有序增加园林绿化用地和敏感区域土壤质量监测点位数量。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收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壤风险管控,确保到2025年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到2035年持续提升。
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着力构建以规划管控、责任追究等机制为保障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制度体系,完善生态保护配套机制,推动区域生态协同,坚决守好绿水青山。
一、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开展红线勘界定标工作,红线内按禁止开发区域要求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确保到2035年全区生态红线总面积始终保持在455平方公里以上。统筹生态保护红线、林地保护绿线和河湖蓝线规划,实现多规协调。建立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强化生态保护责任制。深入贯彻北京市《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严格落实《门头沟区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分工规定》《门头沟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强化落实生态保护职责分工,把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强化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力度,按照“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原则,让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做到应赔尽赔,着力构建以规划管控、责任追究等机制为保障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制度体系。
二、持续完善生态保护配套机制
建设基于新基建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于5G、云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感知系统,构建门头沟区新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覆盖生态环境管理、执法、监测和风险应急全流程,综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持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构建以规划管控、责任追究等机制为保障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制度体系,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区级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各镇街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等,将补偿机制与考核结果挂钩,确保生态保护主体得到合理补偿,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推进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建设。积极融入市级统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权登记系统和权责明确的产权体系。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区域生态交易市场,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可量化、可经营化,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强化政策保障,探索绿色金融实施路径,引导和鼓励绿色债券、绿色融资、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落地。
三、积极构建区域生态协同机制
继续完善与西城区结对协作机制。用好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导入西城区金融和科技创新优势,助力门头沟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支持引导绿色产业项目落地,推动资源互惠、共同发展。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跨区域生态协同。加强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鹿县、涞水县、怀来县的跨区域生态协作,深化区域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等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治理网络,健全协同机制,探索建立永定河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监测与发展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