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之中”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着力推动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切实促进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城市,更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聚焦我市技术创新短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污染防治、节能降耗等领域的带动支撑作用,促进全产业、各领域的创新。力争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
一、突破工业发展技术瓶颈
突破传统产业延伸耦合技术瓶颈。以促进我市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作为主攻方向,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煤焦化工、氯碱化工、氟硅化工延伸升级关键技术,拓展煤基精细化工、材料化工产业链,推动产业链间耦合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构筑引领发展的支撑基点。
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瓶颈制约。围绕高分子新材料、高性能硅基材料、化工新材料、煤焦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抓好部分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重大专项申报。聚焦氢能全产业链,部署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的氢能技术创新链,围绕氢气加注加压技术和装备、加氢站设备、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氢气化工、氢基冶金、氢能整车制造、富氢内燃机等环节开展技术攻关。
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统筹布局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领域技术创新,瞄准大规模储能、碳捕集封存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开展前沿技术攻关。
二、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
推进节能技术创新。根据我市及周边地区节能减排需求,以一批节能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着力打造新型清洁能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节能服务技术体系。以打造零碳城区为契机,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开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
推进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围绕煤电、焦化、氯碱化工等重点行业发展,突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工业锅炉烟气治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污染物回收及高值化利用等技术,探索大气环境约束条件下优化产业结构、明确工业园区发展重点和大型企业布局策略,完善大气污染源减排、监测、预报、预警技术体系。
完善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保障机制。
一、创新体制机制
健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政府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乌海市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带动更多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落实税费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培育发展科技金融,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保障体系。
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建立以需求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拓展科技计划项目来源。健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依法赋予创新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各工业园区,围绕煤焦和氯碱两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建设,大力推动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着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研发平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乌海市科技创新中心二期,推动自治区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筹备建设,建立内蒙古知识产权及精细化工一站式服务平台,联合共建“乌海市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实验室及转移孵化中心”,力争到2025年,建成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31家、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不同层次、互为补充的创新平台体系,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各类科研院所合作,依托“科技兴蒙”行动,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方面建立“4+8+N”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企业建立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推广顾问指导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等方式,推动“异地孵化、乌海转化”中心建设,探索“研发在北上广、转化在乌海”的引才模式,积极构建“人才飞地”。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切实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完善突出以创新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考核与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落实。实施“高企倍增提质计划”,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自治区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任务,努力培育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企业,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到2025年,全市自治区科创板块挂牌企业达到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
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推动中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科技成果质押融资、技术交易后补助等政策落实,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重大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充分挖掘其潜能,使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完善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支持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途径,孵化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家。
加强企业间融通创新。支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企业间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集成大中小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等,引进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培育若干自治区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基地、专业化技术研发与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乌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支持乌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创建自治区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支持重大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构建集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资金、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的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平台、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及时发布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需求,健全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多渠道开展技术转移对接,最大限度推动优秀科研成果在乌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鼓励和支持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来我市设立技术转移服务分中心或工作站。建设自治区级技术交易平台,建成内蒙古乌海技术交易大市场。大力培养科技咨询师、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技术转移管理者等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支持开展技术转移服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交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建设,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案件快速受理和科学分流机制,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站式”纠纷解决方案。
壮大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计划,着力构建与实体经济、技术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多层次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激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实现人才结构、规模和创新能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本适应。
一、建设适应发展的人才队伍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创新人才培训,加大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定向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衔接国家、自治区重大人才工程,做实“乌海英才”工程,运用好乌海市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发挥好驻外人才工作站作用,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格局,将乌海市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
壮大应用型专业人才队伍。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实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工程师。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有利于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流动。多层次培养储备一批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以及工业企业实用型人才。力争到2025年,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万人左右。
做大做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5—1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发挥职业技术院校作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乌海市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十四五”期间实现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力争到2025年,乌海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5万人。
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二、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
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产业转型、科技创新需求,推动高端人才与实体经济有效对接,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乌海及周边地区科研创新高地,引进和支持国内外优秀人才到乌海创新创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先进发达地区招才引智,大力引进院士专家和创新团队,加快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加大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或团队柔性引进力度,支持以科技合作、成果对接转化的方式引才引智,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良性发展局面。
吸引聚集各类紧缺实用人才。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加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集聚人才的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刚性引进一批技能水平高、业绩突出的实用工程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在推进项目实施中引才、育才、用才,以项目带动人才集聚,以人才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积极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争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业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设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积极搭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好住房、社会保障、户籍迁移、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努力把乌海打造成为人才“近悦远来之城”。(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2年中国科技创新基地市场分析报告-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