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培育和建设,整合优化资源,抓实战略抓手,综合集成推进工业强基、产业再造、平台升级、项目续力、数字变革、集约增效、稳企稳链、码上服务等八大工程任务,为建设智造强市、深化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一)工业强基工程
强化产业链核心基础。聚焦产业前瞻领域,紧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研发,推广“揭榜挂帅”攻关模式,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设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的强基项目储备库,梳理共性需求,促进产学研资源、上下游资源、军民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核心技术同步研制,基础技术同步支撑、配套技术同步升级,基本形成风险可控、处置有效的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标准强基体系,实施标准引领工程,引进培育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国际标准对接合作,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鼓励企业制定“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构建品质强基体系,实施质量领先、品牌领军工程,支持企业争创“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等省级以上品牌,依托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创集群区域品牌。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引进国际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培育国家和省级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质量检测中心、CNAS实验室,不断提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能力。构建服务强基体系,补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等基础服务短板。
加快新基建创新提升。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建设智慧创新的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5G网络,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推进建设5G体验馆、绍兴数字馆、镜湖5G试验区、新昌县5G智能装备小镇、滨海新区5G工业应用示范区。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交通物流、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重点领域智慧化融合应用水平。加快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创大走廊建设,谋划布局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建绍兴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培育清洁能源、前沿新材料等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工业领域5G示范应用、融合应用、创新应用项目达到50项,5G用户普及率达到100%。
(二)产业再造工程
实施传统产业优势重塑行动。迭代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建设,加快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一体打造“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推动重点企业在拳头产品上深耕细作,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新产品,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品字标”拓面提质行动,开展国际品牌并购、自主品牌培育、品牌文化输出等战略,发布全国领先、优势明显的标志性名品,开设专卖店、旗舰店、体验店、定制店等,打造更具美誉度的名品、名企。提升绍兴时尚名城品牌,纵向推进柯桥纺织、上虞化工、诸暨金属加工等产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深化推进轴承、铜材精密制造、嵊州电机、嵊州厨具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分行业试点。加快推动黄酒、珍珠等经典产业传承创新,打响“中国黄酒之都”“国际珠宝中心”等产地品牌,打造更具标识度的名产业、名产地。力争到2025年,传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面重塑,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双十双百”现代集群制造培育行动,按照“一个集群一个综合体”“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模式,布局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增强资源支撑、配套、协同优势,填补研发、制造、营销、后服务等短板,完善产业集群架构。培育建设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纺织国家级集群,推进纺织产业向科技化、信息化转型。争创绿色化工国家级集群,培育争创省级“新星产业群”,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主要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全覆盖,培育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争创省级“新星产业群”10个以上,培育形成年营收100亿元以上头部企业30家以上、年营收300亿元以上领航型企业10家以上。
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聚焦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和信息增值服务,围绕核心制造能力开展模式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衍生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平台、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和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科创研发、数字创意、知识产权、工业技术、智慧物流、人才培训、金融创新、电子商务、会展交流等专业服务,创新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服务模式。开展集群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引导集群制造企业以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为目标,提供研发设计、故障诊断、检测维护、运维保养等产业链延伸服务,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实现制造业价值增值。到2025年,培育省级及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20家以上。
(三)平台升级工程
“一核”引领、“三带”协同。发挥滨海新区产业大平台核心引领,辐射构建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业产业带、诸暨市临杭产业带、嵊新协同产业带“三带”协同的产业集群支撑平台,推进建设跨市域产业合作示范区。支持滨海新区深化产城人文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装备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智能装备、数智安防等新产业平台,高品质建设镜湖大城市核心、滨海城市副中心,高规格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园和国际人才社区、外国人才小镇,规划建设绍兴滨海新区高教园区,培育建设与集成电路等产业匹配的微电子产业学院。推动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业产业带融入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高标准推动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建设,加快形成杭绍同城、甬绍一体、全面接沪发展格局。支持临杭产业带打开融杭城市跃迁通道,建设杭绍一体化萧诸绿色发展先导区、数智安防产业园,打造融杭接沪示范区、“同城同岛”协同创新转化地。支持嵊新协同产业带与甬绍同城化发展,高品质开发建设高铁新城,谋划设立嵊新奉特别合作区,推进建设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大走廊”建设升级。高标准建设绍兴科创大走廊,对标一流建设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鉴湖科技城等引领型平台,统筹推进智汇芯城、金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创走廊、G60诸暨创新转化港、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等支撑性重点平台,谋划推进诸暨城西科技城、嵊州艇湖科技城。培育新型高端研发平台机构,争取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建设纳入省级布局,按照“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建设浙江大学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复旦科技园绍兴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打造高新技术特色小镇,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功能升级、服务升级,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上能级上水平。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和异地孵化模式。高标准建设绍兴文创大走廊,以产业文旅化、文创化、文化化为方向,突出纺织、黄酒、青瓷等“国字号”文化品牌塑造,培育建设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现代商贸特色镇(街)等。到2025年,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家以上,培育建设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以上。
建设国际化开放平台。深化构建“买卖全球”贸易格局,支持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境外经贸合作园、资源能源基地、生产加工基地、服务外包接单服务中心等,逐步形成“总部在绍兴、基地在海内外、营销在全球”运营模式,大力开拓RCEP新兴市场,打造新型贸易示范区,引导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在海外建设制造、仓储基地,建设山海协作园区、对口援助产业园区,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抓住用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深化“研发总部在沪杭甬、研制基地在绍兴市”等合作模式,推进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数字经济飞地园区、跨境并购园区、两岸集成电路创新产业园等。高标准建设综合保税区、综合试验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开放平台。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先行区、高质量外资集聚区,提升浙江中丹(上虞)产业合作园做大做强,谋划建设中欧、中乌、中俄国际产业合作园。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试点。
(四)项目续力工程
“一清单”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强化清单目录引导,推动各区、县(市)面向产业基础再造、省市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库,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申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强化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围绕“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全面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三个全覆盖”计划,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模式,根据全产业链畅通、关键环节掌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目标,开展清单式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形成一批国际水平相当、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五基”产品,加快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
“一盘棋”推进招商引智项目。强化渠道招商,制订精准招商导读,充分发挥商会、乡贤、校友会、联盟协会等渠道作用,构建稳固而多样化的招商渠道。强化头部企业精准招商,紧盯国际国内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头部企业,支持到绍兴建设500强企业研发中心、上市公司次总部中心、优质投资项目,推进绍兴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链主企业和关键企业精准招商,聚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有效招引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强化“领军人才+引擎项目”精准招商,聚焦前沿领域的科研院所领军团队,引进一批具有乘数效应、倍数效益的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到2025年,对接招引百亿级项目10个以上、50亿级项目20个以上(不含百亿级)、10亿级项目100个以上(不含百亿、50亿级)。
“一张图”推进工业项目挂图作战。绘制工业项目全周期“五色图”,实行重点工业项目挂图作战,倒排时间、明确路线、压实责任。对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动态更新项目投资信息,提升重大项目协同管理水平。强化工业项目进度管理,细化目标任务、时间节点,优化时间表、路线图,按月度、分区域推进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强化项目推进形势分析、问题分析,完善项目投资闭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项目投资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实时环保监测预警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预警,加强环保、安全生产、能耗等预警分析。
“一条龙”推进项目服务。实施现代集群培育“百项千亿”重大项目计划,按照“同类+关联产品”集聚、“整机+零部件”集聚、“制造+服务”集聚的集群培育模式,集中力量服务互补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投资项目。整合全市资源,协调解决用地、用能、排污、资金等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痛点、难点问题。全要素全周期强化重大项目服务保障,确保重大项目优先审批、用地优先保障、资金优先供给,全力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建设。
(五)数字变革工程
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深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精准实施集成电路跃升工程,攻坚核心芯片和半导体核心材料。积极培育物联网、区块链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氢能源等产业,拓展物联、数联、智联等数字应用场景,推动网联汽车等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和产业融合。发展壮大虚拟设计、智能制造工程服务、智慧物流、检验检测、现代商贸、数字化职业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直播经济、远程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冷链物流等数字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经济。
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广智能制造“新昌模式”,分类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智能化改造生产线。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新三年行动,在完成全市13个传统制造业细分行业、777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基础上,将改造行业拓展至集成电路、医药、食品加工等30个行业,将1011家企业纳入新的改造清单,分业推进离散型、流程型、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试点示范。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倍增计划,促进全市域、全行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加快推进农业、文创、旅游、建筑、金融、商贸、物流、安防等产业数字化,培育提升e游小镇等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平台。按照“一区域一平台、一行业一朵云”要求,深化“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2.0。实施“5G+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案例评选,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区。发挥陀曼轴承云、环思纺织生态云等平台示范作用,围绕纺织、化工、金属加工、轴承、袜业、电机、厨具、汽配、照明、包装等块状经济,推进企业高水平上云、深层次用云。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支持开发新型工业APP,深化MES、ERP、PLM等工业件云化改造。力争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到100%。
深化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建设。率先推进建设数字经济门户网站“四梁八柱”,系统运用数字思维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位策划数字化内容实时化、可视化、交互化发展。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建设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有效牵引资源重组、制度重塑、规则重建、生态重构、产业重造,奋力打造数字经济集成应用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产业大脑”,完成并实现“电机大脑”“印染大脑”“化工大脑”等核心业务场景。特色打造“2+7+N”数治园区项目,打造园区管理、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高度融合的“园区大脑”。建设“未来工厂”核心业务场景,打造新智造群体。建设资源要素支撑场景,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工具箱”。建设数字贸易应用场景,促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开发数字化深度应用场景,支持中国轻纺城、华东国际珠宝城等专业市场加快数字化升级发展。
(六)集约增效工程
深化腾笼换鸟。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开展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行动,以更宽的视野、从更大的范围持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制造方式变革、城市有机更新、资源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全面完成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集聚提升,推动布局分散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入园集聚,支持搬迁入园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全流程技术改造,加快厂区环境、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科研、金融、现代公共服务等都市功能区,集聚建设高等教育园区、科研孵化园区,优化配置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畅通区域间要素指标流通、转换通道,推进建设用地和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资源要素跨区域交易。
深化低效出清。加强空间规划管控,以低效企业、低效区块为重点,明确低效工业用地和低效企业认定标准,统筹推进亩均效益提升、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深化低效企业整治出清行动,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排摸“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位末档、资源利用效率低、综合绩效差的亩均产出低效企业,引导企业通过追加投资、转让出租、整合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企业产出水平。加快低端产能出清,打好“退散进园、退污进绿、退低进高、退劣进优”等组合拳。探索“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对象从工业企业向工业区块(园区)拓展,深化低效区块整合提升行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低效用地分类管控、政府回收、收储及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引导零星工业区块连片开发。
深化绿色转型。推进制造业平稳率先碳达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持续降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争取省级工业碳达峰专项资金支持,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严格限制高碳行业发展,强化新建高耗能项目对“十四五”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分类削减传统高碳产能,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政策。推进工业低碳技术改造,组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活动、新一轮企业数字化低碳化技术改造项目、屋顶光伏一体化技改项目、园区智能节能减碳项目。培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低碳高附加值产业,争创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示范、绿色供应链示范、绿色制造试点示范,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七)长高长壮工程
做强产业链“冲刺企业”。以“链主型”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行业头部企业,省级“雄鹰企业”以及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企业为主体,高标准建立企业“冲刺”库。加大冲刺企业在用地、用能、融资等方面支持力度,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产业链作用,建立产业链短缺技术、替代进口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三张清单,以联合技术开发、资本投资、创业孵化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创新创业,加速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全面提振龙头企业研发动力。到2025年,实现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数量翻一番。
做优产业链“加速企业”。以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下的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入选各级“单打冠军”培育库企业为主体,建立“加速企业”库,鼓励加速企业扩规模、上台阶,形成头部企业后备力量。支持加速企业优先列入市重点工业项目和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计划,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强化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应用,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造方式创新等方面探索有效路径。支持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境内外上市、跨国并购重组、设立海外基地等,引导成为上市企业。
做活产业链“起跑企业”。以具有规模基础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企业、上市后备企业为主体,建立“起跑企业”库,支持“起跑企业”与链主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建立配套产业园、股权并购等方式,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引导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创新、协同提升,推动形成数据驱动的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运维等新模式。引导起跑企业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引导起跑企业形成优质产品供应能力。
(八)码上服务工程
深化“码上办”改革。坚持全域联动、多方协同,统一用户体系、统一数据接口、统一应用框架,构架涉企服务一张网,增强用户体验,打造企业服务总门户。加快综合集成,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需要,加强涉企政策精准推送、涉企服务互联互通、涉企数据集成共享。深化“码上办”改革,迭代优化涉企政策兑现流程,升级在线兑付模块,深化企业服务“一网查询、一网兑现、一网评价”全闭环管理。
实施企业码“赛比争先”行动。深入推进企业码“绍兴专区”建设,开展企业码“一地一品”创新应用试点,开发创新性、实用性应用模块,明确推广试点、专区建设、日常应用等企业码建设与推广应用考核内容,激励各区、县(市)全力推进企业码建设和推广工作。探索搭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集成企业服务热门需求应用,创设企业热点需求服务应用模块,融通融合数字经济治理系统“总门户”,为数字经济中枢系统提供用户支撑和数据支撑,致力建好助企发展“集成区”、政企互动“对接区”、产业发展“联盟区”,打造全省企业码建设和创新应用“绍兴样板”。
优化“码上双创”服务系统。推进“企业码”应用场景大赛,遴选专业过硬、服务优质、信誉良好的社会服务机构和应用产品上平台,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优质优惠服务。加快实现“一码通查、一码通受、一码通办、一码通兑”,打造智能化、一站化、链条化的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生态。构建完善“一码一平台一队伍”惠企服务长效机制,推进“驻企服务”应用,优化诉求清单、督办月单、星级榜单和集成化建码、闭环化管理“三单两化”闭环服务,实现企业一指提诉求、驻企员一指复办理、部门一指全统计的数字化管理目标。(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研究与盈利前景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