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财政改革发展“十三五”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951亿元,2018年跨越200亿元台阶,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收入目标,年收入数额连续超过淮南市、铜陵市,位居全省第10位。五年收入总量是“十二五”期间496.7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10.9%,年均增速排名全省地市第2位。财政支出规模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711.6亿元,2020年财政支出超过390亿元。五年支出总量是“十二五”期间1029.4亿元的1.7倍,年均增长7.2%。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市财税优惠政策,累计减税降费91.5亿元。积极争取债券额度,累计发行377.7亿元政府债券;规范推广PPP模式,累计吸引社会投资450.3亿元,倾力支持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统筹加大财政投入,市级累计安排40.7亿元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三重一创”、农业产业化、商贸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452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7倍,保障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支出。累计投入834.8亿元滚动实施46项民生工程,年均增长11.4%,超财政收入年均增幅0.5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市持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基本制度框架。2020年,全市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近300个,支出规模达10亿元。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
要点 |
重点内容 |
财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
“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951亿元,2018年跨越200亿元台阶,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收入目标,年收入数额连续超过淮南市、铜陵市,位居全省第10位。五年收入总量是“十二五”期间496.7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10.9%,年均增速排名全省地市第2位。财政支出规模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711.6亿元,2020年财政支出超过390亿元。五年支出总量是“十二五”期间1029.4亿元的1.7倍,年均增长7.2%。 |
服务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落实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市财税优惠政策,累计减税降费91.5亿元。积极争取债券额度,累计发行377.7亿元政府债券;规范推广PPP模式,累计吸引社会投资450.3亿元,倾力支持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统筹加大财政投入,市级累计安排40.7亿元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三重一创”、农业产业化、商贸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
保障基本民生有力有为 |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累计投入70.5亿元、年均增长46%,其中市级累计安排扶贫专项资金22.5亿元、年均增长85%,突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有力支持县区顺利脱贫摘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452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7倍,保障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支出。累计投入834.8亿元滚动实施46项民生工程,年均增长11.4%,超财政收入年均增幅0.5个百分点,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财税体制改革再上台阶 |
健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完整编制四本预算,并将单位资金预算随部门预算编制、批复和执行。推进部门财务管理安全规范,深化财政平台一体化建设,将全部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业务纳入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率先在全省完成县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试点。推进预决算公开,完善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健全预决算信息公开常态化机制。推进中期财政规划,从2016年起在市级预算单位开展中期财政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前瞻性、计划性和科学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成。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十三五”期末出台了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完善市以下财政负担机制。出台《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办法》,建立了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市属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等制度。 |
创新方式助力社会治理 |
“十三五”期间,全市持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基本制度框架。2020年,全市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近300个,支出规模达10亿元。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借力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数字化城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信用信息平台运营。引入第三方对文明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进行查访和测评。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方面引进优质团队,迅速提高城市整体治理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快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强力推进全流程网上办事,为群众办事提速、提质、提效。 |
资料来源:亳州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亳州市财政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标任务
一是更加注重财政政策引导。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盯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方向,把财政资源配置、财政政策落实、财政体制改革,放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落实,促进财政发展高质量、有效率、可持续、更安全。
二是更加注重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补短板。加强财政收入统筹,增强财政资源配置的完整性;加强财政支出统筹,打破支出固化僵化、预算安排只增不减的格局;加强四本预算统筹,提升财政支出的综合效能;加强财政存量资金统筹,减少资金闲置浪费;加强国有资产统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财政信息统筹,为预算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三是更加注重保障能力提升。坚持服务决策,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服从服务于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为落实重大决策提供保障。坚持服务民生,对国家和省出台的统一民生政策全面落实,对市确定的民生工程足额安排资金。坚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坚持防范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遵守制度、守牢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四是更加注重绩效管理实施。推进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加强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估,将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节支管理制度,把过紧日子要求落实到预算编制和日常管理各方面。
五是更加注重财政法治建设。到2025年,财政法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显著提升。财政制度更加健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更加高效透明,资金监管更加有力有效,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
主要措施
(一)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统筹。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落实税制改革,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培育地方税源。坚持依法治税理念,支持税务部门依法组织收入。统筹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引入公共资源竞争机制,创新公共资源管理方式,加强部门和单位收入统一管理,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各项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全面纳入预算管理。
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统筹。建立过紧日子长效机制,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支出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的规定,把财政资金重点用在保障中央和省、市重大战略、重大改革及重要政策落实上。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应用和机制调整,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加强四本预算统筹。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的有效衔接,强化政策集成和资金协同,提高财政支出综合效能。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改革,一般公共预算可以根据需要和财力适当安排资金补充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四是加强财政存量资金统筹。全面盘活用好结转结余资金等各类存量资金,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健全结转资金与预算安排结合机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统筹。全面贯彻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不断完善国有资产报告机制和成果运用。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预算与存量资产挂钩机制,所有资本性支出均形成资产并予以登记。加强国有资产分类管理,加大资产盘活力度,通过出租、出售、调剂、处置等方式,有效盘活和高效使用资产。
六是加强财政信息统筹。按照上级财政部门要求和统一部署,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财政收支的动态监控,推动各部门各领域信息集成和共享,以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和国库管理工作。强化财政信息化应用支撑,筑牢财政信息化网络安全防线,加强数字财政建设,利用更高级平台推动我市财政改革发展。
(二)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贯彻落实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稳步实施零基预算。持续推进专项资金整合。强化预算约束,严控预算追加。积极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科学编制中期财政规划。深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拓展公开领域,细化公开内容,提高财政透明度。
二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至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不断完善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管理机制。健全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指标和标准体系,落实绩效指标动态调整完善机制。健全绩效管理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强化绩效管理考核和监督问责。
三是深化财政国库管理改革。推动构建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国库支付业务流程,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进一步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全力推进直达资金落地生效。深化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持续强化核算、反映、监督、预测和参与决策的职能。加快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全面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信息。建立科学的国库现金流预测机制。
四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优化集中采购管理。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全面规范业务流程,加快政府采购项目执行进度。积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优化购买方式与流程,在实施招才引智,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更大作用。促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运营升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五是深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机制。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力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六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支持国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做强做优主业,做大规模。转变监管职能,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落实,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全市国有企业监管体系。
(三)优化财政资金分配,促进发展与生财良性循环。
一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运用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手段,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强化财税政策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财政引导基金功能,支持推动政策高地、科研优势加快转化为税收高地。建设长三角区域现代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领域的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程服务链。
二是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积极运用贴息、融资担保、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链痛点、堵点、难点支持力度,加快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三重一创”建设,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集中优质资源要素,立足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巩固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支持商贸流通、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
三是支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大财政“放管服”力度,推动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支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促进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发挥中央基建投资、PPP模式和现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撬动社会资本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不断培育新的更大需求。
(四)增加“三农”资金投入,集中财力支持乡村振兴。
一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财政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持续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推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二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支持打好种业翻身仗。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落实对先进、高端、智能化农机等相关补贴政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三是支持乡村建设行动。加大乡村建设投入力度,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加快解决农村水利薄弱环节,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支持农村道路提质工程,加速农村路网提档升级。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因地制宜深化和推进“三大革命”。推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持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落实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聚焦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等“三农”领域重点问题。完善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机制。持续强化涉农资金监管,努力提升“一卡通”管理发放水平。加强对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集体资产监管,推进财政资金和村级“三资”协同监管。
(五)完善民生财力保障,统筹资金聚焦人民福祉获得。
一是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聚焦普惠性、基础项、兜底性民生建设,为财政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注重多方参与,既要用好财政资金改善民生,又善于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本推进民生事业。注重绩效导向,完善目标考核,建立常态绩效评价机制。民生工程注重责任落实,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财政牵头、部门主管、市县实施,合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落实财政就业政策。完善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机制,统筹用好就业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推动稳住就业基本盘。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发放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政策体系,健全增收制度机制,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财富分配格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三是支持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能力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亳州学院办成皖北一流、全省知名高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配置,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市本级“三馆一院”建设,新建亳州市大剧院、亳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和亳州市博物馆新馆,县区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文化旅游惠民季活动,不断扩大“乡村春晚”覆盖面。支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及休闲设施。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等渠道,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发展。
四是支持生态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际,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完善财政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内涝治理和历史文化保护建设。加大投入推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等,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大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提升城市形象。
五是筑牢社会保障体系。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和职业年金运行制度。稳步推进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残疾人、儿童等帮扶保障制度,优化退役军人和军属保障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提升财政兜底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逐步实现各级各类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全覆盖。(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行业分析报告-行业现状与投资定位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