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康养旅游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康养旅游又称为健康养生类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基础上,结合风景观赏、文化娱乐、身体检测、医学治疗、春观花、夏避暑、秋赏月、冬泡泉等形式,以达到放松身心、怡情养性、祛邪扶正、延年益寿等目的的深度旅游体验活动。目前康养旅游主要包括生态养生康养旅游、运动休闲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康养旅游 、医疗保健康养旅游、文化养生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的类型 |
|
生态养生康养旅游 |
其特点是结合地方人文及自然景观,借助地方独特的生态资源,打造相应的延伸业态。这类康养旅游产业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借助体验、观光、学习相关文化等手段,为游客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 |
运动休闲康养旅游 |
主要以该地或其周边的运动资源或大型运动活动为依托。以运动的参与或比赛观赏为主要内容,配套休闲、养生设施为辅助,以达到消费者促进身体健康的消费目的。 |
休闲度假康养旅游 |
游客使用假期,以休闲健身、社交娱乐、放松自我为目的,在某地追求身心愉悦、健康休闲的享乐式旅游。这类旅游通常具有目的地相对固定、停留时间较长的特点。 |
医疗保健康养旅游 |
主要的康养主题是亚健康或慢性病的调理,对医疗保健康养旅游发展模式而言,可以借助地方医疗水平,推进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提高游客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有效认同,该类型的康养旅游产业对旅游目的地有着较高的医疗水平要求。 |
文化养生康养旅游 |
这类康养旅游产业的特点是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借助体验、观光、学习相关文化等手段,以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这类康养旅游产业的主体为非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养生资源,如禅修、道教、佛教类养生文化为其主题。 |
康养旅游是传统旅游产业的升级版。与传统旅游形态相比,康养旅游具有滞留时间长、旅游节奏慢、消费能力强、重游率高、强身健体等特点,实现了从单一的游览观光到满足体验地方文化、融入当地生活、追求健康养生、开阔视野等需求的升级转变。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康养旅游的优势更加凸显。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需求的升级和旅游观念的转变,康养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康养旅游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全国多个地区已经建设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例如四川、山东、云南、黑龙江、江苏等地区。与此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康养旅游已成为了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但作为新兴旅游产品,虽然发展已初具规模,我国康养旅游产业建设仍处于发展初期。预计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家扶持力度加大,未来我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张。与此同时,康养旅游是我国政策鼓励的新型产业,前景广阔。具体来看:
我国大力鼓励发展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从省到市到县再到风景区等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的重要布局方向。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和一些省份出台了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文件。
国家层面:例如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随后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要促进养老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强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建设康养旅游基地。康养旅游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是发展空间巨大的蓝海市场。
近年来我国康养旅游部分相关政策
时间 | 相关部门 | 政策文件 | 主要内容 |
2016年1月 | 国家旅游局 | 《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 要求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应包括康养旅游核心区和康养旅游依托区两个区域,康养旅游核心区具备独特的康养旅游资源优势,而康养旅游依托区能为核心区提供产业联动平台,并在公共休闲、信息咨询、旅游安全、休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上给予有力保障。 |
2016年10月 | 国务院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 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
2019年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 | 提出,到2022年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设1200处,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2021年6月 | 文化和旅游部 |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 明确提出,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这无疑为各地布局康养旅游产业再添一把柴。 |
2021年7月 | 中国旅行社协会 | 康养旅游基地设施与服务规范》 | 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基本要求、核心产品与服务、配套设施与服务、综合管理、合格认定八个维度对康养旅游进行了标准性规定。 |
2021年12月 | 国务院 |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 明确,要促进养老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强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建设康养旅游基地。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地方层面:例如江西省赣州市政府印发《赣州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中明确,加快将赣州建设成为建设成为红色旅游一线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全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加快打造医疗发展高地, 深入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 着力提升跨境医疗健康服务辐射能力, 发展高端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高原特色运动康体目的地, 打造呼吸疗养、温泉疗护、森林康养圣地等。
部分地区康养旅游部分相关政策
地区 | 政策文件 | 主要内容 |
江西省赣州市 | 《赣州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规划中明确,加快将赣州建设成为建设成为红色旅游一线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
云南省 | 《云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 | 指出要全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加快打造医疗发展高地, 深入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 着力提升跨境医疗健康服务辐射能力, 发展高端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高原特色运动康体目的地, 打造呼吸疗养、温泉疗护、森林康养圣地等。 |
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 | 云南省提出要持续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创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打造以大滇西旅游环线为代表的旅游新品牌,开发生态旅居、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研学科考、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新产品。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打造项目之一,普洱市围绕“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的新定位,推进“文化旅游+农林、体育、大健康”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将旅游康养产业定位为千亿级产业的投资重点项目;楚雄市投资10亿建设紫溪森林康养小镇,“紫溪原乡”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运动康养项目; | |
甘肃省 | 2021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 | 甘肃省文旅厅制定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助推文旅强省建设步伐。参照2019年全省文化旅游综合收入3000亿元的基数,按年平均增长15%努力,到2025年,甘肃省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实现倍增目标。其中,2019年康养产业收入390亿元,按年平均增长15%计算,到2025年,全省文化旅游康养综合收入将达到780亿元以上,实现倍增目标。据了解,为确保实现上述倍增目标,“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将重点提升优化10个文化旅游康养园区(基地);创新开发50个文化旅游康养小镇;开发建设253个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示范引领项目;引导拓展50个文化旅游康养新业态;培育升级100种以上文化旅游康养品牌产品;包装打造200种以上甘肃文化旅游康养特色商品;发展壮大100个文化旅游康养骨干企业;基本建成产业链完整、消费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康养消费聚集区,形成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
海南 | 2021年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工作会议 | 明确和制定了“十四五”期间旅游、文化等板块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旅游方面,明确打造“一中心、三天堂、一高地”,即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度假天堂、康养天堂、购物天堂和会展高地,初步建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带来需求空间
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包括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全面小康之后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重视文化、健康、旅游休闲等方面,继而促进了康养旅游在内的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消费、旅游人次多年保持高增长,旅游市场达到数万亿规模,国内游多年双位数增长。
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旅游市场遭遇寒冬。但进入2021年,我国旅游经济呈阶梯形复苏、波动式回暖态势。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9.1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31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36%和48%,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65%和58%。
数据来源:中国文旅部,观研天下整理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为康养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自2000年以来,就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国内康养旅游市场发展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末全国人口为14.13亿人,比2020年末增加48万人。2021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人,占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1亿人,占14.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