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因素
(1)国家出台规范政策,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伴随着银行卡芯片化、移动支付应用加速拓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观念、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也随之改变,行业监管政策先后出台,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2)智能卡产品市场稳健增长,应用场景不断扩充
智能卡产品应用领域广泛,覆盖社保、金融、通信、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金融领域,以智能卡迭代磁条卡已成为行业大趋势,发卡量保持稳健增长。在政府社保领域,第三代社保卡已在部分省市地区展开试点工作,未来有望推广至全国。在交通领域,《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的颁布将大大加快ETC 卡产品的普及、更新速度。同时,伴随云服务、大数据、传感器、AI、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或将带来物联网卡需求的爆发。随着NFC 技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等行业相关技术的应用和行业政策的推动,智能卡的应用领域将日益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扩充。
(3)海外市场需求迅猛增长为我国智能卡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智能卡应用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和国家快速发展,特别是通信智能卡和EMV 迁移趋势下使用的金融IC 卡,需求迅猛增长,为我国智能卡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不利因素
(1)移动支付的发展对银行卡的使用需求造成一定影响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移动终端与金融系统的结合日趋紧密,微信、支付宝、Apple Pay 等移动支付手段应运而生。由于移动支付具备便利、灵活的特点,其在线上线下的各类支付场景中形成了较强的用户粘性。目前,移动支付需绑定银行卡进行实名认证后方可交易,并非为传统银行卡的替代产品。移动支付与银行进行互补,银行作为资金存管方对资金的安全性有重要保障,而移动支付能够使支付灵活、快捷。目前,由于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管控日趋严格,第三方支付不与银行账户绑定在现有制度构架下较难逾越,其暂未冲击银行卡在支付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移动支付的发展与普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金和实体银行卡作为直接支付工具的使用频率,减少了卡片折损,对换卡需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国际业务方面与跨国智能卡企业存在一定差距
相比国内智能卡企业,跨国智能卡企业起步较早,在国际市场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技术基础。同时,跨国智能卡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无论对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还是技术研究都能给予较大的资本支持,在进口芯片采购成本上具备一定的全球采购规模成本优势。而目前国内智能卡企业在规模、资金上和国外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部分管理、营销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跨国智能卡企业对国内智能卡企业或将形成较大竞争压力。
(3)社保卡覆盖率已接近饱和
在人社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社保卡发卡数量快速增加。截至 2018 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2.27 亿人,社保卡普及率约为88%。由于社保卡覆盖率趋于饱和,社保卡市场需求的增量空间有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保卡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冲击。与此同时,社保卡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第三代社保卡具有非接触读卡用卡、多应用融合的优势,成为未来发卡的主流。需求结构的转变对社保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保卡需求结构变化进行产品升级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yzx)
相关行业报告参考《中国智能卡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