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因素
(1)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产业政策和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土壤和水体污染的监管力度和对相关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支持力度,行业法律法规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日益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逐步落地的产业政策、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为环境修复行业的规范化和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此外,国家在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无废城市”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也积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促进行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2)社会关注度和公众意识显著提高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环境修复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土壤污染因其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等特点在早年并未引起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往往在出现“毒地”事件时,公众才意识到土壤污染的危害性和治理的紧迫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不断提高,对土壤污染和防治的关注度也随之提升。同时,环保公益组织数量逐年激增,活跃度提升,新的环保法等法律法规也强化了环境诉讼理念,社会公众和舆论关注度的提升,将促使各级政府和环境污染责任主体更加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并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环境治理。
(3)市场空间广阔
对比国外土壤修复行业市场的发展进程,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尚处于成长期初期。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日本等部分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占本国环保产业的比重高达30%-50%,日本从20 世纪70 年代已经开始土壤污染的治理研究,美国在20世纪90 年代用于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投资近1,000 亿美元。
随着我国政府对土壤修复行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土壤修复体系也将不断构建完善。未来土壤修复项目将会显著增多,市场需求逐渐释放,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不利因素
(1)先进技术与装备和国外仍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国内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装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适应我国国情的改进,取得了明显进步。但由于国内环境修复行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装备方面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国内企业需加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集成和智能化水平。
(2)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由于我国环境修复行业起步较晚,项目数量偏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随着环境修复需求的快速扩大,环境修复项目类型将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现有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将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
(3)环境修复行业商业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由于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场地修复项目主要采用政府部门或政府相关单位/企业主导的先修复再出让的模式,没有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加之发展早期政策所限,行业商业模式和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整体来看,“十三五”期间的环境修复资金投入中政府财政资金仍占据重要位置,亟待探寻新的商业模式。政府承担多项社会职能,其财政资金安排方向和项目众多,资金使用的审批流程等相对复杂。若不能有效扩展环境修复资金来源,可能对环境修复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yzx)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