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集装箱行业主要壁垒情况:技术、资金和人才以及客户认同壁垒均较高

集装箱是一种能装载包装货或非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的成组工具。其中,集装箱种类主要包括:干货集装箱、散货集装箱、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专业集装箱等。

集装箱是一种能装载包装货或非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的成组工具。其中,集装箱种类主要包括:干货集装箱、散货集装箱、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专业集装箱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集装箱行业主要有以下壁垒:

1、技术壁垒

集装箱的设计涉及材料应用、结构力学、有限元分析、理化分析、保温制冷技术、焊接技术、探伤技术、防腐技术、智能监测等多学科;并且从原材料选择、设计、生产等各方面都需要符合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ASME压力容器建造规则、危险货物国际道路运输欧洲公约(ADR)、危险货物国际铁路运输欧洲公约(RID)等国际规则和标准;集装箱生产厂商还需要拥有具有熟悉前述规则,并能够与英国劳氏船级社、法国BV船级社、美国ABS船级社和中国CCS船级社等检验机构进行良好沟通的专业人员。另外,从罐式集装箱来看,罐式集装箱广泛用于储运液体、液化气体和粉末等物料,不同的运输物料因为其物理特性不同对罐式集装箱的外型、罐体材料、冷却系统、保温系统、防波板选择、工作温度、工作压力、内衬涂层处理的技术要求也不同,这对罐式集装箱制造企业研发设计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2、客户认同壁垒

集装箱通常用于化学品、食品饮料、能源等的运输,若出现质量问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客户对集装箱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此外,客户通常还会从企业资质、质量管理体系、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等全方位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其合格供应商体系。新进入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客户认同或建立有效的市场渠道。

3、规模壁垒

在生产环节,集装箱的生产通常采取流水线方式,需要各个工位同步运行,因此企业需要投资购置大型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并需具有大面积的生产厂房以合理布置生产线上的各种工装设备,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在销售环节,由于集装箱需满足客户安全和环保等要求,客户对供应商质量控制、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要求较高。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比例较高,在采购环节,原材料采购基于较大的采购规模才能具有一定的谈判地位,有利于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原材料供应,减轻付款周期压力。此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要求具备较高的协同效应,只有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适时完成设备投资、产品升级、成本控制、协同生产并实现销售,因此,对拟进入集装箱行业的企业构成了一定的规模壁垒。

4、资金和人才壁垒

集装箱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集装箱产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焊接、检测、环保设备投入,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集装箱产品,尤其是特种液体罐式集装箱的生产周期较长,占用的研发资金、采购资金、在产品资金等数额较大,投资风险较高,对新进入者提出了更高的资金要求。集装箱行业同时也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装箱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涉及跨学科的技术和制造工艺,不仅产品研发需要大量优秀的研发设计人员,在一线生产车间也需要众多熟练掌握生产技术的技术工人,培养周期较长,对新进入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人才要求。

政策方面,为加快发展集装箱行业对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改善经济结构和运输结构,国家重点规范集装箱运输相关技术与操作标准,扩大集装箱运输市场应用,推动集装箱运输模式创新。近年来我国集装箱行业相关政策主要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等。

我国集装箱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部门 政策名称 相关内容
2023年12月 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 将“公路及道路运输-公路智能运输系统开发:快速客货运输、公路甩挂运输系统开发与建设,公路集装箱和厢式运输,农村公路和客货运输网络开发与建设出租汽车服务调度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列鼓励类。
2023年12月 工信部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 将“供能装置制造-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铝合金内胆纤维全缠绕高压气瓶(型瓶)管束式集装箱”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
2023年12月 国务院 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推行集装箱外贸内支线进出口双向运作模式。
2023年12月 交通运输部 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 到2027年,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国际枢纽海港10万吨级及以上集装箱、散货码头和长江千线、西江航运干线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基本建成智能感知网。推动新建集装箱、散货、客运等码头同步实现基础设施自动化监测。
2024年2月 交通运输部 关于山东省智慧港口建设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的验收意见 建成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日照港顺岸式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持续推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创新。建成全球首个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打通集装箱运输港、船、站、场间“最后一公里”,构建起立体智能集疏运新模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xyl)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二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集装箱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2024-2031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危化品物流行业企业营收规模有所下降 第三类易燃液体的运输占比最多

我国危化品物流行业企业营收规模有所下降 第三类易燃液体的运输占比最多

市场规模来看,危化品运输是物流行业中一种特殊且至关重要的形式。2019-2024年我国危化品运输市场规模呈先升后降走势。2024年我国危化品运输市场规模2.44万亿元,同比下降6.2%。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呈持续增长 融资方面卫星互联网最受资本青睐

我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呈持续增长 融资方面卫星互联网最受资本青睐

从产值来看,2020-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1万亿元增至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9%;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

2025年03月19日
我国自动驾驶行业:L2渗透率最高 2024年市场投融资金额创近七年历史新高

我国自动驾驶行业:L2渗透率最高 2024年市场投融资金额创近七年历史新高

‌自动驾驶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提升效率和解决交通问题,加上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发展,促进自动驾驶市场的发展。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到2024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1.0%。

2025年02月18日
我国智慧港口市场规模以超20%增速快速增长 国家及地方支持性政策陆续出台

我国智慧港口市场规模以超20%增速快速增长 国家及地方支持性政策陆续出台

从港口吞吐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港口吞吐量约为175.95亿吨,连续六年稳定增长。

2025年02月13日
【投融资】我国公共交通行业:2024年中科星驰共获得三轮投资

【投融资】我国公共交通行业:2024年中科星驰共获得三轮投资

数据显示,我国公共交通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8年的12起下降到2024年5起,2024年我国公共交通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5起,投融资金额为2.7亿元。

2025年02月07日
我国船舶租赁行业:经营租赁收入占比最大 净利润呈高速增长

我国船舶租赁行业:经营租赁收入占比最大 净利润呈高速增长

船队规模来看,2019-2023年中国船舶租赁船队运营及在建规模呈先升后降走势。2024年上半年,运营规模为125艘,在建规模为23艘。

2025年01月08日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为主要细分市场 2023年相关融资金额创新高后又快速下降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为主要细分市场 2023年相关融资金额创新高后又快速下降

当前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消费者对国际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得跨境物流的需求飙升。从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规模为3.88万亿元,2024年H1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规模为2.25亿元。

2024年12月16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国际市场份额占比再创新高 其中散货船、集装箱船为产品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国际市场份额占比再创新高 其中散货船、集装箱船为产品

从全球全球造船国家新接订单市场份额变化来看,中国新接订单市场份额占比持续增长,相应的韩国和日本市场份额为下降趋势。到2024年1-9月,中国船舶新接订单量占比约为75%,占比最高;其次为韩国,占比约为16%;第三是日本,占比约为6%。

2024年11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