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二手车行业:政策方面支持力度较大 交易量和交易额逐年提高

二手车是指在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报废标准之前或在经济实用寿命期内服役,并仍可继续使用的机动车辆。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2024年1-8月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255.85万辆,同比增长5.5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2024年1-8月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255.85万辆,同比增长5.53%。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交易额来看,2023年我国二手车行业交易额为11795.32亿元,2024年1-8月我国二手车行业交易额为8328.41亿元。

交易额来看,2023年我国二手车行业交易额为11795.32亿元,2024年1-8月我国二手车行业交易额为8328.41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从各地区二手车交易量来看,2023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最高的地区为中南地区,交易量为542.3万辆,同比增长18.6%,占比为29.5%;其次为华东地区,交易量为542.0万辆,同比增长1.0%,占比为29.4%;第三是西南地区,交易量为296.5万辆,同比增长18.5%,占比为16.1%。

2023年我国二手车各地区交易量、同比增长及占比情况

地区 交易量(万辆) 同比增长 占比
华东 542.0 1.0% 29.4%
中南 542.3 18.6% 29.5%
华北 249.3 28.9% 13.5%
西南 296.5 18.5% 16.1%
东北 128.7 37.1% 7.0%
西北 82.6 15.6% 4.5%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而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17年之后我国二手车行业投融资事件就一直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二手车行业发生4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9.1亿元;2024年1-9月我国二手车行业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5亿元。

而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17年之后我国二手车行业投融资事件就一直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二手车行业发生4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9.1亿元;2024年1-9月我国二手车行业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5亿元。

数据来源:IT桔子、观研天下整理

政策方面,为了二手车市场行业的发展,我国及部分省市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促进便利交易。大力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

我国及部分省市二手车行业相关政策

层级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国家级 2024年2月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 支持符合质量等相关要求的二手车出口。
国家级 2024年3月 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 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健全二手产品交易标准。研制二手货品质鉴定和交易市场管理通用标准,制定报废机动车回用件拆卸、溯源系列标准。出台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二手交易中信息清除方法国家标准,研究制定二手电子电器产品可用程度分级标准,引导二手电子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国家级 2024年3月 国务院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促进便利交易。大力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
国家级 2024年3月 商务部等14部门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支持二手车销售由经纪转经销,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展二手车置换、厂家认证等业务,鼓励二手车经销企业提供车辆质保服务,鼓励地方开展二手车经销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促进二手车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落实二手车出口管理措施,提高二手车出口质量,提升二手车出口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其持续拓展海外市场。
省级 2024年4月 江西省 江西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 完善二手车交易查询平台,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规范网络交易行为,大力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完善二手电子产品信息处置机制,加强二手电子产品信息安全监管,防范用户信息泄露及恶意恢复。推动二手商品交易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到2027年,全省二手车交易量达到65万辆左右。
省级 2024年5月 云南省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 支持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推动二手车交易和出口登记便利化。
省级 2024年5月 安徽省 安徽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 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促进便利交易。建立二手车出口协调工作机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支持二手车销售由经纪转经销,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展二手车置换、厂家认证等业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XD)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二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二手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4-2031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及车辆运输证持续增长 但资本市场热度明显下降

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及车辆运输证持续增长 但资本市场热度明显下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出行方式的发展,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不断增长。从市场规模来看,2018年到2023年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为2821亿元,同比增长32.26%。

2024年10月15日
我国二手车行业:政策方面支持力度较大 交易量和交易额逐年提高

我国二手车行业:政策方面支持力度较大 交易量和交易额逐年提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2024年1-8月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255.85万辆,同比增长5.53%。

2024年10月11日
我国铁路运输装备拥有量稳步增长 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大力推动行业建设

我国铁路运输装备拥有量稳步增长 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大力推动行业建设

拥有量来看,2023年铁路机车和客车分别达到2.24万台和7.84万辆;铁路客车拥有量则是持续扩张,2023年突破100万辆,达到100.5万辆。整体来看,全国铁路运输装备拥有量稳步增长。

2024年08月02日
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及需求增长背景下 我国智能物流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及需求增长背景下 我国智能物流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从下游应用情况来看,我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占比最高的是新能源,占比为14.83%;其次是快递快运,应用占比为14.64%;第三是快消,应用领域占比为12.70%。

2024年07月16日
我国城市配送行业市场规模大幅度下降 政策则主要以鼓励类为主

我国城市配送行业市场规模大幅度下降 政策则主要以鼓励类为主

城市配送行业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期,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规模往往局限于几个城市,有一定的地域限制;第二阶段为形成期,此时城市配送行业刚刚起步,配送业务主要满足的是城市物流和落地配送需求;第三阶段为发展期,外卖O2O与同城配送相辅相成,外卖O2O高速增长推动了城市配送的增长;第四阶段为二次发展期,

2024年07月13日
我国民用航空运输行业:周转量快速回暖 智慧民航建设政策环境利好

我国民用航空运输行业:周转量快速回暖 智慧民航建设政策环境利好

产业链来看,民用航空运输行业上游的代表企业中,航发动力是提供航空发动机的代表性企业,中国商飞则负责飞机整机的生产,中航机电、中航光电负责提供飞机机电系统;中游的代表性企业则包括了东航、南方、国航和海航在内的中国四大航空企业以及机场运营企业;下游主要应用方面为韵达股份、顺丰股控、圆通速递、申通快递、中国中免等。

2024年07月11日
我国集装箱行业主要壁垒情况:技术、资金和人才以及客户认同壁垒均较高

我国集装箱行业主要壁垒情况:技术、资金和人才以及客户认同壁垒均较高

集装箱是一种能装载包装货或非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的成组工具。其中,集装箱种类主要包括:干货集装箱、散货集装箱、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专业集装箱等。

2024年07月11日
我国智能仓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华东地区相关企业数量占比最高

我国智能仓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华东地区相关企业数量占比最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下游客户需求的增长,我国智能仓储行业开始不断发展。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为1356.9亿元,同比增长18.45%。

2024年06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