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主导高端市场

智能座舱(intelligent cabin)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车载电子技术为基础,将传统驾驶舱升级为具备感知、决策与交互能力的数字化空间。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多模态交互(语音、手势、视线等)、智能硬件(传感器、芯片等)和软件系统(操作系统、AI算法等)的协同,实现安全、舒适及个性化的驾乘体验。

产业链来看,智能座舱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硬件包括座舱芯片、显示面板、PCB、功率元件等,软件包括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中游为软硬件系统集成,包括座舱域控制器、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HUD(抬头显示)、液晶仪表屏、语音交互等部分,形成完整的智能座舱系统;下游为整车制造与销售环节。

产业链来看,智能座舱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硬件包括座舱芯片、显示面板、PCB、功率元件等,软件包括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中游为软硬件系统集成,包括座舱域控制器、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HUD(抬头显示)、液晶仪表屏、语音交互等部分,形成完整的智能座舱系统;下游为整车制造与销售环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上游分析

1. 座舱芯片

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乘用车前装座舱芯片市场份额前三名分别是高通、恩智浦、瑞萨,分别占比32.01%、18.84%、13.17%;本土市场份额最高的厂商是芯驰科技,占比3.57%;华为海思市场份额为2.19%。

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乘用车前装座舱芯片市场份额前三名分别是高通、恩智浦、瑞萨,分别占比32.01%、18.84%、13.17%;本土市场份额最高的厂商是芯驰科技,占比3.57%;华为海思市场份额为2.19%。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PCB

PCB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相互连接的载体。2024年我国PCB市场规模达4121.1亿元,同比增长13.45%;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333.21亿元。

PCB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相互连接的载体。2024年我国PCB市场规模达4121.1亿元,同比增长13.45%;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333.21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中游分析

1.智能座舱市场规模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2024年我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呈增长走势。2024年我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290亿元,同比增长22.27%;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64亿元。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2024年我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呈增长走势。2024年我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290亿元,同比增长22.27%;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64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重点企业布局

当前,我国智能座舱行业中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凭借全栈自研能力(芯片+OS+算法+生态)主导高端市场,构建“人-车-家”互联生态;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传统Tier 1供应商依托硬件制造与车规级集成优势,加速向域控制器、AR-HUD等高价值产品升级;斑马智行、中科创达等软件服务商聚焦操作系统定制与中间件开发,赋能车企差异化体验。

2025年国智能座舱企业业务布局

企业简称 核心产品 技术优势 合作车企
华为 HarmonyOs智能座舱、麒麟车机芯片、AR一HUD、多模态交互 全栈自研〔芯片+0S+算法+生态),鸿蒙跨端互联 问界(赛力斯)、极狐(北汽)、阿维塔(长安)、广汽埃安
百度 Apollo智能座舱、DuerOs语音交互、车联网解决方案 AI语音交互、高精度地图与自动驾驶协同 吉利(极越)、比亚迪、蔚来、威马
德赛西威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域控制器(高通8155平台)、液晶仪表 硬件制造能力,与英伟达/高通深度合作 一汽、广汽、长城、理想、比亚迪
中科创达 智能座舱os定制anzi UuI)、中间件解决方案 跨平台os优化(Android/Linux/QNx),高通芯片适配 理想、小鹏、上汽、吉利
斑马智行 Alios智能座舱系统、AR导航、多屏交互 阿呵里生态支持<高德、支付宝、天猫精灵) 上汽(荣威、名爵)、一汽、大众(部分国产车型)
华阳集团 AR一HUD、座舱域控制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高分辨率HIID技术、成本控制能力 长安、长城、比亚迪、奇瑞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三、下游分析

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也在逐步拓展,如江淮钇为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的交付。2025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0.3万辆和183.5万辆,同比均增长5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

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也在逐步拓展,如江淮钇为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的交付。2025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0.3万辆和183.5万辆,同比均增长5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xyl)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三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下游汽车产销量均保持增长

我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下游汽车产销量均保持增长

产业链来看,我国汽车芯片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和半导体设备;中游为汽车芯片制造,根据实现功能的不同,汽车芯片包括控制芯片、计算芯片、传感芯片、功率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等多个类别;下游为车载系统及整车制造,涉及车联网、汽车座舱、HUD、中控仪表、智能汽车等。

2025年04月11日
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主导高端市场

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主导高端市场

产业链来看,智能座舱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硬件包括座舱芯片、显示面板、PCB、功率元件等,软件包括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中游为软硬件系统集成,包括座舱域控制器、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HUD(抬头显示)、液晶仪表屏、语音交互等部分,形成完整的智能座舱系统;下游为整车制造与销售环节。

2025年04月09日
智能驾驶行业:多方势力布局相关业务 2024年市场投融资金额达近七年顶峰

智能驾驶行业:多方势力布局相关业务 2024年市场投融资金额达近七年顶峰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18年到2024年我国智能驾驶行业投融资事件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智能驾驶行业发生39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298.51亿元,投融资金额达到了近些顶峰;2025年1-3月27日,我国智能驾驶行业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25.2亿元。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乘用车轮胎行业:山东省产量占比最高 巴西为最大出口目的地

我国乘用车轮胎行业:山东省产量占比最高 巴西为最大出口目的地

而随着近些国内乘用车销量的增长,使得配套需求增长,加上海外产能释,我国轮胎产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我国轮胎外胎产量从8.56亿条增长到了9.35亿条。

2025年03月05日
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销量持续增长 2024年问界M7销量最高

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销量持续增长 2024年问界M7销量最高

具体从销量来看,近三年我国增程式车型销量开始增长,2023年开始,我国增程式车型销售64.2万辆,同比增长181%,新增41.4万辆; 2024年我国增程式车型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

2025年02月21日
我国燃油摩托车行业产销量均有所增长 其中前十企业销量占总销量56.07%

我国燃油摩托车行业产销量均有所增长 其中前十企业销量占总销量56.07%

产销量来看,2024年1-12月,我国燃油摩托车产销分别为1656.45万辆和1645.62万辆,同比增长13.86%和12.99%。整体来看,2021-2024年,我国燃油摩托车产销均呈先降后升走势。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车载摄像头行业:出货量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前视摄像头渗透率最高

我国车载摄像头行业:出货量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前视摄像头渗透率最高

汽车产量的增长也带动车载摄像头需求的增加。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我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为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为7200万颗,同比增长17.4%。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出货量及ADAS级市场销量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出货量及ADAS级市场销量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为12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56%,2023年约为1613亿元;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152亿元。

2025年02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