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流体控制设备行业属于“C35 专用设备制造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流体控制设备行业属于“C356 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流体控制设备行业分析报告-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规划》,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 23 号),流体控制设备行业属于“2.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3569 其他电子专用设备制造”。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版)》,流体控制设备产品属于“2.1.4 智能加工装备”中的“智能基础制造装备”。
1、行业主管部门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采取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规划,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和商务部等其他部门通过制定行业政策、提出中长期规划目标等,指导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
2、行业监管体制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CMIF)和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CEPEA)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是由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等自愿组成的综合性行业协会组织,现有直接单位会员 311 个,其主要职能为:制定并监督执行行业的规范,规范行业行为;为政府制定行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协助管理行业的国家标准、负责行业标准的组织修订与管理;开展行业统计调查工作;参与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对行业科技成果鉴定等。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成立于 1987 年 7 月,是由从事电子专用设备科研生产经营的企业公司、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宗旨是在政府和企业单位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完善电子专用设备工业管理,促进企事业的横向联系,增强其活力,为加速发展中国电子工业,维护行业和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提供服务。
3、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1) 法律法规
名称 |
颁布机构 |
时间 |
主要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
全国人大委员会 |
1989年4月 |
规定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等都需要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来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和国家标准。 |
《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 |
国务院 |
1986年7月 |
为明确工业产品质量责任,维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别对产品生产企业、产品储运企业、产品经销企业的质量责任和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作了详细的规定。 |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
信息产业部等七部委 |
2006年2月 |
为控制和减少电子信息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生产和销售低污染电子信息产品,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口行为进行规范。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 产业政策
名称 |
颁布机构 |
时间 |
主要内容 |
《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 |
国务院 |
2015年5月 |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 |
工信部、财政部) |
2016年12月 |
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 |
《“十三五”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453号)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
2016年12月 |
提升电子专用设备配套供给能力,重点发展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等。围绕整机加工等领域,实现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重点突破形成配套能力,提升国内装备供给能力。 |
《“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高[2017]89号) |
科技部 |
2017年4月 |
强化制造核心基础件和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技术,在增材制造、激光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新型电子制造装备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产品,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进智能制造。 |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改产业[2017]2000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
2017年11月 |
将加快智能化关键装备研制、加快核心部件技术突破等作为加强高端智能化系统研制应用的重点任务,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强重大技术装备整机及核心系统部件、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建设,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2017年12月 |
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夯实核心基础,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智能制造深化发展,复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中加快集成应用,智能化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等新模式的应用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工业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
《关于促进首台(套) 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发改产业[2018]558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八部门 |
2018年4月 |
到2020年,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体系、首台套检测评定体系、示范应用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全面形成,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到2025年,重大技术装备综合实力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满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工信部联科[2018]154号)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2018年8月 |
将智能制造作为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
国家统计局 |
2018年11月 |
将电子核心产业中的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智能制造装备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工信部科[2019]188号)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2019年8月 |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
2019年11月 |
将“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制造”列为鼓励类。 |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专精特 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 |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 |
2021年2月 |
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促进上下联动,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国务院 |
2021年3月 |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将高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在内多个领域视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2021年4月 |
确定智能制造业发展愿景,到2025年,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国内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到10家以上。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LJY)
智能制造装备业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中国制造 2025》为高端制造业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业未来中期的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目标,在此框架下,我国各部委、各级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