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柜制造业相关政策汇总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数据中心机柜制造业属于制造业”中的“C33金属制品业”行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分类标准,数据中心机柜制造业属于“C制造业”门类中的“C33金属制品业”大类下的“C3311金属结构制造”小类行业(指以铁、钢或铝等金属为主要材料,制造金属构件、金属构件零件、建筑用钢制品及类似品的生产活动,这些制品可以运输,并便于装配、安装或竖立)。

1、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柜市场分析报告-产业营销环境与发展规划研究》显示,我国数据中心机柜制造业管理体制为国家宏观指导及协会自律管理下的市场竞争体制,目前行业的主管机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中心机柜应用于数据中心等通信行业,产品的应用受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等下游行业自律性组织监管。各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的职能具体如下:

部门/协会

职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监测预测预警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趋势,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进行行业管理、信息交流、业务培训、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工作,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事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联合,提高会员单位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促进通信产品满足国内外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由从事工程建设标准化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宣传普及工程建设标准化知识;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组织制订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政府标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序号

主要政策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

相关内容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2020年10月

统筹推进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2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月

“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服务及国家允许范围内的区块链信息服务”被列入鼓励类行业

3

《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

2019年1月

大力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引导数据中心走高效、清洁、集约、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数据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4

《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8年8月

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

5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12月

加强基础设施统筹整合,助推大数据创新创业,培育大数据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强化服务与应用,完善配套措施,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在大数据技术研发、行业应用、教育培训、政策保障等方面积极创新,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形成科学有序的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

6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12月

加强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优先在气候寒冷、能源充足、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部署。引导中小型数据中心优先在靠近用户、能源获取便利地区,依市场需求灵活部署

7

《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

2015年5月

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8

《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电监会、能源局

2013年1月

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布局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资源和保障安全为着力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9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6年5月

发展战略指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要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数据中心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YZX)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属包装行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使用绿色包装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属包装行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使用绿色包装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金属包装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鼓励获证组织将有关认证信息在官方网站、产品包装或宣传资料中正确展示。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铝合金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铝碳排放强度、碳足迹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铝合金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铝碳排放强度、碳足迹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

铝合金是以铝为基添加一定量其他合金化元素的合金,是轻金属材料之一。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型钢行业相关政策:高质量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型钢行业相关政策:高质量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型钢行业的发展,比如2025年2月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钢铁、石化、建材行业新改扩建项目需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到2030年,短流程炼钢占比不低于20%。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中空玻璃行业相关政策:开发碳纤维、玻璃钢、树脂、亚克力等新材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中空玻璃行业相关政策:开发碳纤维、玻璃钢、树脂、亚克力等新材料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中空玻璃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提高短流程炼钢占比,在冶金、铸造、建材、日用玻璃、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

2025年02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种钢材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种钢材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

近些年来,为促进特种钢材低碳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严控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

2025年02月19日
促进铜冶炼有序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铜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促进铜冶炼有序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铜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铜(Copper)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Cu,原子序数为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颜色为(紫)红色,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建筑材料和合金等领域。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白银行业相关政策:提升有色金属行业生产一体化管控水平

我国及部分省市白银行业相关政策:提升有色金属行业生产一体化管控水平

白银是一种金属单质,元素符号为Ag,具有富延展性,是导热、导电性能很好的金属。

2025年02月06日
我国及各省份钢铁制品行业相关政策: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

我国及各省份钢铁制品行业相关政策: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钢铁制品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钢铁制品行业稳定发展,比如2024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鼓励能源化工、钢铁冶金、建筑市政、现代交通等专业技术服务行业升级发展,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025年02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