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无损检测设备行业属于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中的“其他专用仪器仪表制造”(行业代码:C4029)。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无损检测设备行业为“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之“2.1.3智能测控装备制造”之“4015*试验机制造之在线无损探伤仪器”
1、行业管理部门
部门 |
简介 |
工信部 |
仪器仪表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加强和改善工业和通信业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根据职责分工拟订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加强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大力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着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
科技部 |
负责拟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针以及科技发展、引进国外智力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优化科研体系建设,指导科研机构改革发展,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承担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相关工作,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牵头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和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监管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政策措施建议,推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协调管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并监督实施 |
国家质检总局 |
国家质检总局原为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现已并入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负责监督、管理仪器仪表行业的计量器具的生产和销售,制定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检定规范,并对各类型涉及计量性能的仪器仪表企业进行计量溯源、计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
国家发改委 |
主要负责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提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并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衔接农村专项规划和政策;指导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定工业行业规划,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拟订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发展规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指导;指导引进的重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的消化创新工作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行业自律组织
协会 |
简介 |
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委直属领导下,从事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的技术工作组织;同时也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委托,从事机械行业无损检测标准化的技术工作组织。委员会依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委批准的计划,组织无损检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批准的计划,组织无损检测领域机械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委委托,承担ISO/TC135归口的国际标准国内技术对口工作;开展无损检测专业国家和机械行业标准的宣讲、解释、咨询等技术服务 |
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 |
成立于1989年10月,是由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和取得相应检验检测资质的工作单位组成的非营利性、全国性的行业组织。中国特检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质检总局,由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的直接领导,负责相关法规、标准的起草或修订工作,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正规化建设,提高检验检测人员业务技术素质和检验工作质量,开展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同行的业务交流和友好往来等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成立于1979年10月,隶属国家劳动总局,1998年划转至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划转至国家质检总局,现隶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特检院承担安全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研制工作,为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事故调查、风险监测等工作提供支撑保障;开展监督检验、定期检验、风险评估、安全评价等工作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 |
成立于1978年11月,是由中国机械、航空、航天、核工业、造船、兵器等工业部门的无损检测工作者共同创建的学术型社团组织;属于机械工程学会(一级学会,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代管协(学)会)下属的二级学会,经机械工程学会同意从事外事或重大活动时称呼为“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国内各省市的机械工程学会也都有无损检测分会、或分委员会或学组,各行业(如航空航天、兵器、造船等)在其相应的学会组织内大多组建了无损检测分会。主要工作包括组织学术年会和设备展会,考核和认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以及建立与外国无损检测机构的学术合作活动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检验检疫仪器应用技术分会 |
成立于1979年3月,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一级学会,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代管协(学)会)的分支机构,它是由我国检验检疫仪器界产、学、研为主体,为政府和检验检疫仪器界产、学、研、用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协会的职能主要包括参与编制行业标准、行业指导、行业规划、技术交流、行业数据统计、产业及市场研究、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联系等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主要法律法规
序号 |
名称 |
发布部门 |
发布时间 |
相关规定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18年修订)》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2018年12月 |
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年修订)》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2017年11月 |
对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进行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2013年6月 |
对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经营、使用、检验、检测和特种设备安全作出明确的监 督管理要求 |
4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9年修订) |
国务院 |
2009年1月 |
对特种设备包括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游艺机和游乐设施、防爆电气设备等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及其监督检查,明确了责任和 义务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主要产业政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无损检测设备市场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目前,无损检测已在国民经济的各个命脉行业中承担关键角色,为产品制造的质量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重要装备和设施的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国家近年来也陆续制定或修订各项政策或规定将检验检测仪器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或服务行列,支持、鼓励无损检测设备行业持续向前发展。
序号 |
名称 |
发布部门 |
发布时间 |
主要内容 |
1 |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部门 |
2021年3月 |
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 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支持企业和专业机构提供质量管理、控制、评价等服务,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推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告服务平台建设 |
2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
国家发改委 |
2019年5月 |
该目录将“工业CT、三维超声波探伤仪等无损检测设备”列为鼓励类产业 |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
国家统计局 |
2018年11月 |
该分类将“试验机制造-在线无损探伤仪器”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用轻合金电机壳体铸造无损检测设备”列为战略新兴产业 |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 |
国家发改委 |
2018年9月 |
该目录①将智能化石岩分析仪器、在线分析仪器、在线无损探伤仪器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产品;②将检验检测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
5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 |
国务院 |
2017年9月 |
该意见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高效运行,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对外交往的支撑更加有力”列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 |
6 |
《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 |
国家质检总局 |
2016年12月 |
该规划明确“大力宣传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质量至上、好字当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弘扬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提倡工匠精神,为推动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中国服务走向优质服务注入质量底蕴”主要任务 |
7 |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国务院 |
2016年11月 |
该规划“加强相关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和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
8 |
《中国无损检测 2025发展路线图》 |
全国无损检测学会 |
2016年5月 |
该文件概述“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研发、仪器发展、检测标准、人员教育、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的发展战略建议”以及“中国无损检测十三五发展目标和2030年发展目标” |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