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及部分省市车联网行业相关政策 打造车联网协同服务综合监测平台

车联网的内涵主要指:车辆上的车载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对信息网络平台中的所有车辆动态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在车辆运行中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可以发现,车联网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征:车联网能够为车与车之间的间距提供保障,降低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几率;车联网可以帮助车主实时导航,并通过与其它车辆和网络系统的通信,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

国家层面车联网行业相关政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车联网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些年,为了促进车联网行业规范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比如2021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打造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服务综合监测平台,加快智慧停车管理、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载运工具、环境网联化和协同化发展。

2015年-2022年国家层面车联网行业政策汇总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
2015年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
2016年 国家发改委、交通部 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 将研发与推广应用智能车载设施和自动驾驶车辆;加快车联网建设;推进制定人车路协同(V2X)国家通信标准和设施设备接口规范
2017年 国务院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加强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交通智能感知系统,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
2018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 利用现代信息、车联网等技术,鼓励电动汽车提供储能服务,并通过峰谷价差获得收益。
201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提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智能驾驶、智能汽车)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
2020年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 型 消 费 加 快 发 展 的 意 见 加快建设千兆城市。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
202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提升车联网、船联网等重要融合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交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力度,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202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 企业应当建立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依法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车联网卡实名登记管理要求,明确网络安全责任部门和负责人。
202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打造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服务综合监测平台,加快智慧停车管理、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载运工具、环境网联化和协同化发展。
2022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应急管理部办公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企业要依法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车联网卡实名登记、汽车产品安全漏洞管理等要求。对车辆网络安全状态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网络攻击、入侵等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地方层面车联网行业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车联网行业规范发展,比如湖北省发布的《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大力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加速5G与C-V2X技术的整合,助力车联网快速发展。发挥区域示范作用,不断完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建设,支持武汉、襄阳等地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推动各地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

发布时间 省份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
2021年 北京市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   建设多源异构数据融通的车联网云控平台。突破实时路侧感知、高性能三维点云数据处理、低时延高可靠5G车联网通信等技术,提升交通目标识别和信息传输能力,形成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车辆与路侧设施实时交互。
2021年 湖北省 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大力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加速5G与C-V2X技术的整合,助力车联网快速发展。发挥区域示范作用,不断完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建设,支持武汉、襄阳等地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推动各地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
2022年 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加快推进车联网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构建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推动商用密码应用,强化车联网通信安全。
2021年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在深化推进黑河无人驾驶及智能网联测试场项目的基础上,启动建设车联网运营示范区,积极探索车联网运营模式。争取国家智慧交通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家实验室、试验基地布局龙江。
2021年 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推动车联网和充电桩(站)建设。开展车联网电信业务商用试验,加快全省优势地区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支持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和规模部署。
2021年 江苏省 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研究建设车联网省级大数据平台,推进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城市服务等数据平台对接,打破“信息烟囱”和“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基础设施、车联通信网络、交通应用服务、身份认证等跨区域、跨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车联网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构建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推动商用密码应用,强化车联网通信安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X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优化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附我国及各省份停车场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优化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附我国及各省份停车场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停车场是供车辆停放之场所。停车场有仅画停车格而无人管理及收费的简易停车场,亦有配有出入栏口、泊车管理员及计时收款员的收费停车场。现代化的停车场常有自动化计时收费系统、闭路电视及录影机系统。

2025年04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轻卡行业相关政策:研究推广城市配送专用中型厢式货车

我国及部分省市轻卡行业相关政策:研究推广城市配送专用中型厢式货车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轻卡行业的发展,比如2025年4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保险机构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支持商业航天、新能源货车等领域专精特新企业购买科技保险险种。

2025年04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二手车行业相关政策: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

我国及部分省市二手车行业相关政策: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二手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二手车行业稳定发展,比如2024年12月河南省发布的《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按照规定实施报废汽车回收更新、二手车置换、高能效(水效)等级家电购置等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加大政策力度。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乘用车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电动乘用车

我国及部分省市乘用车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电动乘用车

为推动乘用车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电动乘用车,稳步推进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探索推广应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汽车检测行业相关政策:研究开展双挂汽车列车运输测试

我国及部分省市汽车检测行业相关政策:研究开展双挂汽车列车运输测试

汽车检测是指对汽车进行各种技术性能和安全性的检查和诊断,主要包括安全性检测、综合性能检测、汽车故障检测和汽车维修检测诊断等,由强制性车检、非强制性车检和新车检测组成。

2025年02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汽车连接器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构建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态系统

我国及部分省市汽车连接器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构建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态系统

近些年来,为推动汽车连接器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要加快构建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态系统,降低消费者零部件使用成本。

2025年02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