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政策 食品安全监管趋严

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食品添加剂属于食品制造业(行业代码C14)。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指引》(GB/T 4754-2017),食品添加剂行业属于食品制造业(行业代码C14);其中,食品添加剂属于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业(行业代码C1495)

1)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管理体制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包括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职责涵盖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原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国家卫健委(职责涵盖原国家卫计委)。工信部主要负责产业政策研究制定、行业管理与规划、标准研究与起草等工作,通过主导行业政策与行业标准对食品添加剂行业进行管理。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本行业的项目核准、备案和审批。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现已并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负责起草食品(含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下同)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食品行政许可的实施办法并监督实施,制定食品监督管理的稽查制度并组织实施,查处重大违法行为等。原国家卫计委(现已并入国家卫健委)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依法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标准,负责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新原料、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查。原国家质检总局(现已并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工作并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行业的全国性行业组织,由国内从事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生产、流通、应用、科研、教学、管理以及设备制造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向政府提供产业政策、发展改革等方面的建议,参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参与制定行业计划及规划,促进行业信息交流,对本行业进行质量管理与监督,参与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和企业资质审查工作,推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举办或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促进行业整体科技水平和应用水平的提高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主要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主要如下:

序号

法律法规

实施时间

主要内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5 年10 月

规定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2009 年7 月

规定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等实施细则。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993 年9 月

明确产品质量责任及监督管理制度,生产者及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及义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2005 年9 月

保障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2014 年8 月

规定国家对生产重要工业产品的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并对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和监督进行了规范。

6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

2010 年3 月

明确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添加、标识、备案等要求。

7

《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2010 年6 月

规定了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部门、生产许可以及资格条件等;对从事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质量管理、责任等做出详细规定。

8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2016 年10 月

对食品(含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审查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加强对其监管。

9

《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

2002 年7 月

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和质量管理,有计划地发展生产,满足社会需要,防止食品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015 年5 月

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12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行)》

2005 年9 月

规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备条件、食品生产许可制度、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及监督。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行业主要产业政策

文件名称

时间

发文部门

相关内容

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2022-01

国务院

完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标准。加快食品相关标准样品研制。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严防输入型食品安全风险。

关于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1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2021-0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

——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

2019-5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将体系检查从婴幼儿配方乳粉逐步扩大到高风险大宗消费食品,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不合规、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

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

2018-6

国务院办公厅

严厉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涂改标签标识以及在标签中标注虚假、夸大的内容等违法行为。

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相关产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处罚

2017-08

民政部国家开发银行

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的处罚。

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2012-06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的监督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持续稳定合格,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

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标识标注监管工作的通知

2011-12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对食品添加剂标识标注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YZX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再生钨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提升钨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再生钨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提升钨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再生钨是指从含钨的废杂物料中回收得到的钨。再生钨属于回收再利用资源,能有效缓解原生钨矿资源的消耗,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8月3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铬黄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

我国及部分省市铬黄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

铬黄,又名铬酸铅,化学式:PbCrO4,黄色单斜晶体。溶于碱液、无机酸,不溶于水,不溶于油类。主要用于油漆、油墨、塑料、橡胶等行业。

2024年08月2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高锰酸钾行业相关政策:持续开展化学品登记和鉴定分类监管执法

我国及部分省市高锰酸钾行业相关政策:持续开展化学品登记和鉴定分类监管执法

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是一种强氧化剂,化学式为KMnO4,为黑紫色结晶,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氧化物接触,易发生爆炸,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丙酮、硫酸。在化学品生产中,广泛用作氧化剂。

2024年08月2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改性塑料行业相关政策:重点发展高端改性塑料等功能性材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改性塑料行业相关政策:重点发展高端改性塑料等功能性材料

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改性,提高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韧性等方面的性能的塑料制品。

2024年08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合成乳胶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广化学品等循环利用技术

我国及部分省市合成乳胶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广化学品等循环利用技术

合成乳胶是一种由化学合成得到的乳液,可以在常温下固化成为具有弹性和柔软性的高分子材料。

2024年08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碳化硅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碳化硅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

碳化硅,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碳化硅是一种半导体,在自然界中以极其罕见的矿物莫桑石的形式存在。

2024年08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磷酸盐行业相关政策:延伸发展功能性磷酸盐等高附加值磷化学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磷酸盐行业相关政策:延伸发展功能性磷酸盐等高附加值磷化学品

磷酸盐,是磷酸的盐,是几乎所有食物的天然成分之一,作为重要的食品配料和功能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中。

2024年08月1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工业废水收集处理设施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工业废水收集处理设施

为加强工业废水处理的循环利用,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持续遴选发布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再生资源规范条件企业、环保装备规范条件企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园区等,从工业全过程深挖能源资源节约潜力。

2024年07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