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及部分省市小麦行业相关政策 制定修订小麦粉等口粮、食用油加工标准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代表种为普通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质燃料。

 

我国小麦行业相关政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小麦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小麦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适当恢复春小麦播种面积。

 

我国小麦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189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合理制定大豆补贴政策。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护政策。

2019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按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向,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20201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调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20211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

20213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推广优良品种,推广一批强筋弱筋优质小麦、高蛋白高油玉米、优质粳稻籼稻、高油高蛋白大豆等品种,

2021年5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

坚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不动摇,着力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确保口粮生产稳定,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优质优价。

20211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制定修订小麦粉等口粮、食用油加工标准,完善适度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等指标,引导消费者逐步走出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饮食误区,提高粮油出品率。

20222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

20222月

国务院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适当恢复春小麦播种面积。

20223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

针对小麦晚播强化夏粮田间管理,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部分省市小麦行业相关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小麦行业的发展,比如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内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水稻等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高质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生活需求。

 

部分省市小麦行业相关政策

省份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山西省

20229月

山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小麦,稳定南部麦区种植面积,适度恢复中部麦区种植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和现代装备条件建设,巩固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

河南省

20229月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内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水稻等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高质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生活需求。

贵州省

20214月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继续对产粮大县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实施保险支持,取消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

湖北省

202111

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稳定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巩固水稻生产优势区、提升优质再生稻、“水稻+”综合种养生产水平,扩大中强筋专用小麦生产、稳定中弱筋小麦生产,

天津市

20216月

天津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稳定提高以小站稻、小麦为主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内蒙古自治区

202112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

完善农牧业保险政策体系,开展玉米、小麦、水稻等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推进肉牛、肉羊养殖保险。

江苏省

20224月

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以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农作物类型、耕作方式、种植面积、作物长势和作物产量等动态监测,提升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X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推行种子可追溯管理【附我国及各省份种子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推行种子可追溯管理【附我国及各省份种子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近些年来,为促进种子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研究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

2025年04月03日
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制修订【附我国及各省份兽药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制修订【附我国及各省份兽药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为推动兽药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深入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人农场行业相关政策:引导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人农场行业相关政策:引导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无人农场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2025年03月20日
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附我国及各省份节水灌溉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附我国及各省份节水灌溉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为推动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设施,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25—203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00万亩左右。推进管理节水。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发展节水产业,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

2025年03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玉米种子行业相关政策:实施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

我国及部分省市玉米种子行业相关政策:实施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

为推动玉米种子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种业创新攻关。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高通量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平台体系建设,实施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

2025年03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盆栽蔬菜行业相关政策:推进育苗催芽播种等智能装备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盆栽蔬菜行业相关政策:推进育苗催芽播种等智能装备应用

盆栽蔬菜是指在花盆或其他容器内种植的蔬菜,供人观赏和采摘食用,盆栽蔬菜可作为微型盆景点缀居室,将庭院、阳台装扮得葱绿嫣红。

2025年03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农贸行业相关政策: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农贸行业相关政策: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

近些年来,为促进智慧农贸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2025年03月12日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畜牧养殖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畜牧养殖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畜牧养殖是指人类通过人工饲养和繁殖家畜、家禽以及特种动物,利用它们的生理机能将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获取肉、蛋、奶、皮毛、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各种动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2025年03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