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新时期双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打造国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建设天府人才第一区。
相关行业报告参考《中国公共服务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
第一节做大空港人才规模
一、创新协同引才模式
推动“人才+项目+资本”深度对接,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深度融合,形成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升级,以人才发展推动产业创新的良好局面。强化校地企联合引才、平台引才、产业引才,全方位扩大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战略合作,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更多成功机会。探索设立海外离岸人才工作站,构建“孵化在异地,转化在双流”的离岸孵化引才模式。建立人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制定人才白皮书,提出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实施专才专编特招,推行“岗编适度分离”,重点支持事业单位、产业功能区、区属国有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广泛聘请“空港招才顾问”“空港引才大使”。
二、构建人才培育体系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本土人才自主培养计划,促进人才规模壮大、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驻区院校人才培养资源优势,采取企业委培、研究院代培、专业进修等方式开展校地、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鼓励国内外知名大学来双设立特色人才学院,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培养更多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培育工匠精神。
三、健全人才政策制度
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双流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池,在创业扶持、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向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形成更具人性化、有鲜明比较优势的引育用留政策体系。设置专业机构举荐目录,建立人才举荐直通车制度,对目录单位推荐的人才,纳入“空港英才”库,享受相应政策支持。发挥“人才专家咨询委员会”识才懂才优势,评估人才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作为人才引进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假日工程师”“银发人才专家”制度,鼓励人才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合作和技术入股等方式投资双流,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完善人才薪酬制度和津贴制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参与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
第二节做优空港人才结构
一、聚集高端创新人才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技术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到2025 年,海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省、市级领军人才达5000 名、引进顶尖人才团队60 个以上,研发人才数量达5 万人。
二、聚集专业技术人才
聚焦主导产业,紧扣产业链短板,设立紧缺人才目录。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带动力强的管理、技术、营销策划等专业技术人才。到2025 年,聚集专业技术人才36 万,其中,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24 万。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争取专业领域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资格。加快培养一批社会民生领域服务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党政人才队伍,加强递进培养、后备干部培养、上挂下派,到2025 年,全区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95%、中层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90%。
三、聚集产业技能人才
组建文化资源人才库,实施“文化名家工作室”行动计划,汇聚培育文化名家和领军人才。培育“金蓝领”技能型人才,培育“双流工匠”。到2025 年,聚集技能人才34 万,其中产业技能人才5.5 万。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才引育工程
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引进 |
聘请“空港招才顾问”和“空港引才大使”,实施“校企地特招计划”,按照“一人一策”联合招引。通过“蓉漂人才荟”等方式招揽国内著名高校人才和海外人才。打响“空港产业英才联盟”人才品牌。 |
高层次应用型产业人才联培 |
联合四川大学、中物院、中科院光电所等,采取“校企双导师”共培、“高校教学+企业实践”双模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探索“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 |
支持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等建立集成电路、航空维修等领域“工匠大学”。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 证书制度)工作。开展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能人员专项培训。 |
四川网信人才发展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依托成都芯谷,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筹建二级学院,单独申办高职高专,选择现有高职高专进行学科优化和赋能升级。 |
第三节做实空港人才服务
一、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建立属地人才统计监测系统,开发双流人才大数据库,实现人才动态统计、实时监测。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和体系,加强对人才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的评估。每年举办“顶尖人才驻企业”“科技人才进园区”“实用人才到基层”活动,引导人才专家参与地方重大决策和重要课题研究。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打造人才便利服务系统,开通人才项目线上线下预约申报,实行人才奖励扶持申报“容缺受理”。开发空港英才电子人才卡,推动高层次人才政务服务“一码通”。开通顶尖人才落地服务,为全球来川来蓉的高层次人才免费提供营商环境考察、项目合作指引、人才专车保障等服务。加强人才住房保障,每年新建不低于1000 套人才保障性住房。优化人才教育医疗保障,完善人才子女入学、高层次人才体检、定点就医等服务。打造每季度1 次的“企业咖啡时”人才专场活动品牌。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才服务工程
离岸人才工作站建设 |
在上海、深圳、苏州、香港等城市设立离岸人才工作站,联系各地商协会、校友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等机构团体,通过项目合作、科技交流、产业发展等方式引才育才。 |
定向金融服务“人才增信计划” |
通过人才发展指数评级,为中小微高层次人才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额度、免抵押融资服务。设立1000 万元风险资金池,放大贷款规模至1 亿元。 |
蓉港人才合作示范区(总部基地)高质量运营 |
与香港优才协会等机构合作,加快推进香港优质人才、科研成果、项目资源在蓉在双落地转化。 |
双流人才大数据库及线上服务平台建设 |
完善“一库一网五平台”体系,即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智慧人才官网、人才管理平台、项目申评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和数据研判平台,实现人才政策发布、人才项目申评、人才在线咨询、人才沟通交流等服务功能。 |
资料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网站、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