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能源发电行业相关政策 鼓励新能源发电基地提升自主调节能力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此外,还有氢能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裂变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发电也就是利用现有的技术,通过上述的新型能源,实现发电的过程。

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相关政策

为提高新能源发电基地提升自主调节能力,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如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鼓励新能源发电基地提升自主调节能力,探索一体化参与电力系统运行。

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168

国务院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

加快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完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并网机制。

201612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和配套管理体系。

20186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拓宽清洁能源消纳渠道,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

20213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中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应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管理政策,在国家和地方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方案中统筹安排。

2021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于配套建设或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动态评估其系统价值和技术水平,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备案)、并网时序、系统调度运行安排、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辅助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20218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高的地方,要充分考虑新能源发电出力波动,以及净负荷曲线变化特性。

202110

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20222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鼓励新能源发电基地提升自主调节能力,探索一体化参与电力系统运行。

20225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充分发挥电网企业融资优势,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延续补贴资金年度收支平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部分省市新能源发电行业相关政策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新能源发电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绿色能源,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升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能力。

部分省市新能源发电行业相关政策

省份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四川省

202212

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

加快建立激励机制,推动调节能力水库电站水风光一体化建设、“火电+新能源”配

套开发、“油气企业参与天然气发电+新能源” 开发、电力资源留川+新能源”配置以及按照项目建设进度配置资源,提高能源企业建设顶峰兜底电源积极性。

重庆市

20226

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智能化生产,依托新能源、储能、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灵活接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9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积极发展绿色能源,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升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能力。

湖北省

202112

湖北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完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用地政策,推进先进生物质燃料技术应用示范,推动地热、干热岩开发利用,支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河南省

202212

支持生物经济发展若干政策

支持生物经济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新能源发电、冷链物流设施。

江西省

20231

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

支持锂电池、钒电池等二次电池在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配建储能、电网调峰调频通信基站储能等推广应用,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示范。

北京市

202112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推进优先安排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扩大绿色电力消纳。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XD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一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新能源发电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烟煤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烟煤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

为促进无烟煤清洁高效利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有条件地区生物天然气进入管网,因地制宜推进乡镇集中供热,优先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供暖,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

为推动绿氢的生产和应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耦合发展,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高效转化产业链,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柴油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柴油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

为推动柴油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客运船舶重大改建政策,实施新能源船舶优先靠离泊等激励措施,保障电力、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供应能力。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

为推动智慧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强与工业、交通、能源等企业协同,促进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智能电网等领域融合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

为促进锂电池技术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发布的《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抓紧制定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光伏拉晶产品等能耗限额标准和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完善配套检测方法,推动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10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管理,落实梯次利用企业主体责任,鼓励采用租赁、规模化利用等便于梯次产品回收的商业模式,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发展。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为加强稀土保障能力,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以生物质及其加工转化成的固体、液体、气体为燃料的热力发电技术,其发电机可以根据燃料的不同、温度的高低、功率的大小分别采用煤气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汽轮机等。

2024年10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